---桂山夜话(2023.9.28)
中秋、国庆接踵而来。于是,我们也迎来2023年除寒暑假之外最长的一个假期。假期当中要不要布置作业?布置多少作业?成为“双减”背景下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布置作业?
假期当中,除了吃喝玩乐,当然还应有作业。为什么?因为作业功能很多,其中如下两点尤其需要被提及:
(一)巩固已学
通过完成作业,可以及时帮助自己巩固已经学习的内容。比如,这个小长假,正是对九月已经学习的内容适时进行跨越单元、沟通联系的整理与复习的好时机。平常的练习,主要指向当天所学。这样天数较多的假期,恰好可以弥补日常练习的不足,解决日常不能完成的问题。
(二)保持状态
作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对良好学习状态的保持。未来公民应是终身学习者,而指向终身学习的一个基本元素即是能自主安排时间,能自觉按时做有意义的事情。为此,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假期正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控能力,形成良好习惯不可多得的机会。每日固定时间,通过完成作业,温故知新,保持对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及经验的记忆,显然不能错过。
“巩固已学”已被我们普遍接受并认同,“保持状态”呢?虽还普及程度不及前者,但是对于所有心向未来,期望借力教育让孩子越变越好的家长而言,都不可能不认同。
因此,这个小长假,同样需要有作业作为对学生已有学习的巩固以及对学生假期生活的引导。
二、布置多少作业?
作业需要已然确定,那么,需要多少呢?
这个问题常被问及,也常被提及。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说它是伪命题?因为“多与少”本无定规,系主观体验,皆因人而异。
同样一份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可能只是浅尝辄止,而对学显困顿的学生而言,则是压力山大。但是,集体学习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所以,就必须有个性化作业对其予以补充。且这里的补充,不是对底线要求的删减,而是在保底前提下的拓展与延伸。
不同的孩子如此,不同的班级呢?亦是如此。所以,我们主张在同年级同学科共同设计假期作业的前提下,各个班级再基于本班实际对共性要求进行合理增删和调整。
从数量上来看,多少无法统一。从后续处理和反馈来看,也存在因老师处理方式不同而产生相关人员的不同情绪反应。比如,只有布置,没有批改,更没有反馈,这样的作业,就像画图形没有闭合,显性不满,隐性缺陷,意义几何?如果只求填补假期的时间,貌似已达成目标。但是,作业的功能不仅于此,更不能止步于此。
假期当中以及假期之后,所有作业都需批改、反馈,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哪里有错误?如何正确解决问题?有效对已学查漏补缺,为将学做好铺垫。
如此这般,作业的意义得到体现,作业的效果得到保证,又怎会嫌弃,并觉得多呢?
“多”还是“少”,真的不可简单定论,其与长久以来的家校合作有关,与老师作业布置之后的做法有关。对此,我们也应抱持系统观念,长程来看,全程育人,将作业纳入其中一环。
--2023年9月28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