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弹道导弹/运载火箭是德美苏混血,你信吗?(浪子背包客)

中国弹道导弹/运载火箭是德美苏混血,你信吗?(浪子背包客)

作者: 浪子背包客 | 来源:发表于2020-10-11 16:04 被阅读0次
    P-1弹道导弹 东风-2弹道导弹

    二战前夕,世界上几个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了导弹武器和航天产业的前景,开始陆续投入。因为着手较早且技术基础也不错,德国在其中占据上风,V-2成了第一种在战争中投用的弹道导弹,虽然因为时代技术所限和时间仓促没能挽救战争结局,但给后来者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二战结束,德国的导弹技术落到了几大国手中(不包括中国),其中美国依仗超强的海空军实力不着急,可苏联因为海空军能力的差距很重视弹道导弹,更把其当作一种“杀手锏”,在其中投入相当巨大,进展还算蛮快,甚至可以说突飞猛进。

    很快,他们通过组装和操作V-2取得了“第一桶金”,又仿制成了苏联化的P-1弹道导弹。但因为该弹固有的局限性(精度低、笨重)和苏联本身能力的限制,该弹被认为不符合军事需要,没有装备。

    后在P-1基础上,苏联又搞成了P-2弹道导弹,射程加倍达到600公里,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成就——顺便,在当时弹道导弹绝对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但仍因为精度和笨重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P-2没有得到大规模装备——却在航天方面得到某些应用。

    有一种说法是,P-2就是在P-1基础上增长燃料箱的产物,其它与P-1和V-2并无很多不同。因制导方式等局限,其精度进一步变坏,实战价值不大。

    但苏联没有气馁,持续的研究终于收到成果,那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飞毛腿”(SS-1)弹道导弹。1950年代后期又有了洲际导弹。

    当时中苏关系不错,在中方的请求下,苏联向中国提供了P-2弹道导弹的技术,图纸资料工装专家零件样弹一应俱全,甚至是有关物资制造厂,辅助中国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仿制,仿制的成果就是“东风-1”。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它没有被装备,但仍然成为中国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事业的初步基础。

    后来的东风-2为东风-1的改良型,成为原子弹的载具,又陆续衍生出一系列的航天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技术和弹道导弹技术有着很大的通用性。和苏联一样中国也是现有导弹后有运载火箭。

    在当时,为了诸多战术考量,原子弹和导弹结合是急需,所以导弹就更加显得急需了。

    苏联还为当时的红色中国培训出不少导弹/航天人才。1950年代或更早,有不少人到苏联和东欧留学,也有大量在国内接受苏联专家培训的情况。

    1962年中苏交恶,东风-2的研制遇到一些困难,好在有前面的经验、“美归”和国内专家,到底搞成了。

    ...

    钱学森是在民国期间(1930年代)赴美留学的,在空气动力学/导弹等领域颇有建树,从事相关研究超过12年。二战之后,因为所谓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战略竞争担忧,钱遭到了美国的冷遇,甚至被禁止参与“机密项目”。于是他就要离美,又被美方阻留,理由是“掌握机密”。

    后来中方用手中的美方人员换回了钱,已经是钱被“禁密”5年以后。同钱一样陆续回国的还有其它一些技术人才。

    钱学森的价值,美方已有阐述“5个师”。考虑到5个师在战争中算不了什么,钱的价值其实被低估了。

    个人认为,考虑到钱不大可能擅长导弹的所有,加上其它有数的“美归”也不够用(导弹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人主要价值在于,开创了国内空气动力学等实用科学的先河或新局面,为相关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底子——当时这方面国内比空白也强不多少,而美国当时在业界属于领先地位。

    另外见过的先进东西多,本身就是优势,可以帮助后来者少走许多弯路,节省时间和资源。

    顺便,美国的导弹/运载火箭同样也有V-2技术应用。

    ...

    考虑到P-2导弹的血缘(德苏),加上许多相关人才/技术来自美苏,可以这么说,中国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的起源为德苏美混血。

    后续大家都了解,没有了外国的支援,中国弹道导弹和航天之路走得很艰难,1971年才服役一种勉强合用的中程弹道导弹东风-3,因为精度仍然不大高,配合核弹头才有适当的实战价值。而当时已经是洲际导弹满天飞的时代。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上天,在苏美英法日后,也拥有了类似能力。

    1980年代,中国拥有了洲际导弹能力(东风5) 。

    ——————

    浪子背包客问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弹道导弹/运载火箭是德美苏混血,你信吗?(浪子背包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ye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