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JAVA程序员出身,大厂工作多年,项目经理…
他的文章在网上几乎都是10W级阅读量,具有百万粉丝
他的语言幽默风趣,十分接地气……
本书干货较多,主要写如何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厉害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等等,书中说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实用,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我们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实践型的。当你学习了基础知识以后,如果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全新的知识,你确实没必要计较看多少书。比如商人,他们可能看书并不多,但是他们一直在解决各种难题,一直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思考,时间长了就变得非常了不得。
可是对于99%的人来说,他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半年之后就稳定了,基本没什么新的知识摄入了,那么你的系统就在加速衰退,这时候你就得想办法提升自己。
另一种知识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一般用处比较小,但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大规模地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涌现”效应。很多厉害的人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收获很大的成绩,可是某一天突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家的进展,就是因为他的突破是在他的积累上“涌现”出来的,是规模的产物。知识越多,涌现效应越明显。(让我想到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外卖小哥雷海为)
* 上班族怎么积累?
作者说他一般每天强迫自己看几页书,看完几页再干别的。就这样,每天都能抢到看书的“时间片”。只要坚持,每年看的书就会越来越多。
学习本身依赖你积累的知识的规模。
你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学得越快。
* 上班族如何继续学习?
在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每天的目标一定要小,这样才不会有畏难情绪。
你不必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一年要看五十本书,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吃透两三本经典的书就非常不错了。
* 关于积累、精进、进阶
有些人看起来非常能折腾,可是一直没什么进展,关键的原因是没有踏踏实实地做事。
作者有个高中同学,成绩优秀,他介绍了他学习的经验,他在把课本和练习册上所有的题都做了之前,一道复杂的题都不做。
他的想法与很多人不同——他说只要保证一张满分一百五十分的试卷,一百三十分的基础题别错就行,剩下的那二十分我即使得不到也没关系。
后来这个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国内名校毕业之后去了斯坦福大学深造,后来在某公司研究人工智能。
他说:人工智能第一法则就是“简单动作确保不能出错,然后逐步迭代,越来越复杂”。
万事一理。写文章,健身运动,写代码都一样。
我以前写微信公众号时也很郁闷,费时不说,想增加粉丝很难,让我非常有挫折感。不过我在写完一篇文章后突然明白了,我的目标如果是增加粉丝量,那就偏离了我的初心。我是要把我知道的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进步,也为自己扩展一条路,这才是一切的初衷。
我首先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顺便提高用户群,就不该忽略量的积累,不能迷失于各种“套路”“攻略”,
坚持提供高价值的内容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 注意力和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
你玩游戏看电影很快乐,感觉不到时间流逝,你学习健身却感觉水深火热,因为前者是符合人性的,后者是反自然的。
就是说:让你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是自然趋势,你必须做到能够克制自己的惰性与随心所欲,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朝好的方向发展。
创造,多是建立在知识积累上的。
2. 财富的本质
* 如何向上跨越阶层
现在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关系到中学和大学,还是关系到一辈子的事。
社会竞争并不是需要你比所有人都强,只要努力超过大多数人就好。大部分人又懒又笨,超越他们并不难。首先,先认识你自己。
大部分人每天只是在辛苦,并不是在奋斗,努力和突破。
尽快认识到自己只有下笨功夫才是唯一途径,对你的人生发展非常有帮助。
当你肯下笨功夫之后,很多事反而不难了。
社会实在是太大了,你觉得有很多竞争者,事实上又没有竞争者,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里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
如果你对人生比较迷茫,没有找到方法论,可以像我一样,用笨办法,相信两件事:
第一,重复就是力量。
第二,数量堆死质量。
人到中年的时候,往往习惯性开始搞自我封闭,不再吸收,不再去扩展,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学不会了,有点时间不如看会儿视频,这种心态从资源探索角度来看是极其消极的。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倒底说了什么
教育很重要,很多家长越穷越短视,越短视越穷,
《贫穷的本质》的书中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一、降低预期。
二、注重核心能力开发。
三、使用技术辅助。
首先,降低预期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关键。过高的期望实现了还好,如果达不成会导致信心迅速丧失,变得消极,什么都不想做。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总是对自己或者孩子过高定位,完成不了很高的目标就泄气,忽略了把目标定低些,慢慢来,一步步地做,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而且这才是绝大部分人应该走的路线。
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
最差的一种策略,就是高估自己,高估孩子,反而忽略了那些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一事无成。
* 穷人翻身有多难
当人有很多选择时有很多好处,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
越厉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穷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手里没资源,行动力自然就差,而且干什么都不顺利,会对信心打击特别大。
一个人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才能改变困境。
因为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贫者。如果一个人一直做消费者,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会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
你得让别人消费你的东西。这里说的消费,不一定是花钱,现在花时间也是消费。你花了很多时间在别人的产品上,也等于在别人那里贡献了价值。
(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会从消费者往生产者转变,即用输出倒逼输入。比如努力写出自己对一本书或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
社会对穷人并不友好,远远不止思维方式的缺陷,更重要的是,阶层越靠下,可使用的资源越少,试错成本也就相对越高。
这个世界做什么事都是需要试错的,试错是需要成本的。
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行动,多尝试一些低成本试错而且有长期红利的事情。
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都做点什么,不一定要非常盈利、非常独特,一夜翻身,做起来,说不定五年后你会感慨当初的小决定竟然真的改变了你的一生。
“贫穷陷阱”到底是什么
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首先,我们一定要保持乐观。乐观会带来财富,悲观会带来灰暗。你只有坚持多看,坚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你才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折腾。
其次,这个世界资源是无穷的,而不要总是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太过执着于眼前的那点好处,完全忽略了世界很大,资源很多。
其实时间才是真正的成本。
3. 认知突围
小孩靠教育,年轻人靠勤奋,中年人靠运气。
多试错会带来运气。
关于中年人靠运气,作者的体悟是:首先,几乎所有有成就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步,都是靠运气走出去的。
对一个人而言,勤奋和智力学识都是基础,能不能实现跃迁,主要靠运气。
但是有成就的人是不会跟你说的,因为说了也没用,毕竟运气没法复制,也没法学习。
生在巴菲特他们家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巴菲特把这种现象称为“卵巢彩票”。
运气既然这么重要,具体怎么操作呢?
其实没有特别的办法,你要多尝试不同的事情,才能获得更多的运气。
如果你坐在家里什么也没干,或者每天按时搬砖,其余时间玩抖音,你可能很难获得好运。
以前一个很厉害的人说,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多尝试,多去面对不确定性。
运气和变化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不要太害怕变化,也不要太害怕不确定性。
每天按部就班的人,相对来说用脑就比较少,锻炼得少,自然有些能力这辈子都训练不到。
总有人问:为什么有些学历不咋地的买卖人却能赚到名校毕业上班族不敢想象的财富?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不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买卖人的学历可能不高,但是他们天天都在磨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也是一所大学,他们已经在社会大学里拿到了博士学位,上班族往往磨砺的是给别人赚钱的能力,在社会大学里还处在初中阶段,自然不能比。
特别厉害的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天赋异禀,这种是自身硬属性强。另一种是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很高的水平。
4. 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
现在的人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十五岁之后找工作越来越难?(特别是互联网行业)
作者认为:一个人在其毕业五年之后,也就是二十七岁左右的时候,他的工作技能达到巅峰水平。对于技术出身的职业者,比如码农,工资一般会达到最大值。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年龄线,很多人就会迅速出现一种懈怠的状态。
这些人倒也不一定是他自己不想做事了,而是因为他身边的事太多,比如要照顾孩子、老人,以至于没法再像年轻时候那样集中注意力,也没法像年轻人一样集中火力在工作上。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年轻的时候觉得技术是神圣的事物,这种感觉会随着年龄慢慢消退,直到有一天,你发现技术本身就是技术,最酷的东西其实是钱。
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本身也会导致情绪慢慢地失控。
但是钱有一个特性,你太关注它反而可能赚不到,你要是关心那些能带来钱的东西,它不知不觉地就来了。
什么能带来钱呢?通过长期打磨才能获得的技能。
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首先技术岗的要让自己的技术不能过时。其次,在三十五岁以前,你所选的职业最好所需求的技术是具有普适性的、迁移性的特点的,一定要避免你的技术是为某家企业量身定做的;要有职业的危机感,能够看懂行业的趋势。
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运气才能开始出现。
确保不赔钱的前提下,折腾点事,让运气帮你赚钱。
5. 积极才是硬道理
如果能找到一个领域,你在这个领域很舒适,在舒适区努力会让你达到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绝大部分事情并不需要天赋,投入时间多,就能做得好,做得越好,就越愿意投入更多时间。
我观察到厉害的人之所以厉害,基本都是主动在找虐,就跟每一个“社会人”一样,去做那些有用但是让人不太爽的事。
一个人玩游戏的时候一整晚就那样很快就过去了,但是让他看本严肃的书,半个小时都坚持不了。
说白了,我们的大脑有种堕落的天赋,大脑不喜欢信息,接受额外的信息让它非常疲劳。
今天的懒不仅是每天不想干活的那种懒,更是怕这怕那,今天怕大环境要崩溃,明天怕不确定性,而且生活过得很舒服,没有危机感。
大部分不行的人往往是没有尝试过,没有努力。
每次困难和危机来了,从来都是灭一批,重新起来一批,消灭的是那种脆弱不堪的人,起来的全是新强人,真巨头会变得越来越大。
不管机遇来了,还是危机来了,基本跟懒惰的人没什么关系,他们永远都是一群围观者,只是会在边上看热闹的人而已。
最好做低试错成本的事,要多做而且早做。
总之不要怕,想去做什么就去干,动起来,焦虑点也没什么。
再过一些年,大家就会发现现在真是动手的好时候,种下一棵树,最好是三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最后,作者想对年轻人说:
大学其实教不了你多少东西,基本全靠毕业后自己学,要始终保持学习的能力。
“学习的能力”有两重意思,一是不惧怕学习新东西,二是知道学习曲线,能够顺利扛过学习新知识初期的挫折感。
在选专业的问题上,他说:如果你家里很有钱,选什么都没问题,你甚至可以去学哲学。
但是如果你家境普通,建议你往技术层面的专业上靠,因为技术专业强的,容易找工作。
虽然这篇读书笔记整理的内容比较多,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干货。
作者说的也都是些大实话,很多问题也都是我们曾经或者现在和以后要面对的。
我看完之后,觉得很实用,也挺触动我的,所以分享给大家,希望也对你们有用,当然大神可以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