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一提起三十岁,总觉得遥远。
“三十岁,而立之年,那该是成家立业,事业小成,被人亲切称为大叔的年龄吧。”
然而随着毕业工作,三十岁转瞬即至。除了准备简单过个生日,其他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我依然每天坐在电脑前,听着音乐写着各种文档,偶尔再撸下代码。
每天按点上班,到点下班,时不时再加加班,空闲时候就看看书、写写博客、拜访朋友、玩会游戏。
成家?好像还早,连自己都还养不活呢。立业?好像也还遥遥无期。
生活好像就是这样一成不变,如同一汪没有涟漪的死水。
而至于“大叔”的称呼,那些有钱有好看的才会被称为大叔,像我这样的,别人只会管叫师傅吧。
后来,通过一次次聚会,我渐渐了解到我同龄人的情况。
比如某个发小如今已经事业有成,年薪百万,并且已经有了个美满的家庭,儿女双全,让人羡慕;
比如某个基友不甘寂寞从某互联网巨头辞职,经历几次失败后终于创业小成,拿到几百万天使轮,让人佩服;
比如某个曾作过两年室友的朋友,已经成为某985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让人敬仰......
每次看到自己朋友的情况,总是又开心又感伤。
开心当然是替朋友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开心,感伤是觉得当初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现在我已经被他们远远甩在后面了。
再加上帝都高房价高物价的压力,于是穷则思变,却发现变未通,通未达。
然后就陷入了迷茫。
而立之年,迷茫之年。
1.迷茫的工作
我经常和我的朋友聚会,聊天。
而我的朋友,大多都和我年纪相近,也是处于而立之年左右。
当聊到工作时候,大多数朋友都对于目前的工作颇有微词,
或者是工作遇到了瓶颈,或者是对薪资不满,或者是不认同企业文化氛围......
然后说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坑位,会认真考虑,
但每次说道什么工作是更好的工作时候,往往就陷入了沉静。
原来大家对于工作也都挺迷茫的。
而这个迷茫主要体现在:
不一定知道想做啥,但是一定知道自己不想做啥;
对自己现状不满,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改变。
步入而立之年,
对于硕士毕业生来说,大都工作了4-6年,
对于本科毕业生,也基本上都工作了8年左右,
而其他毕业生,工作时间更长。
当然我这里并未考虑博士毕业生,因为博士的情况太复杂了。
对于而立之年的朋友,听到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瓶颈,
无论是岗位上的瓶颈,公司发展的瓶颈或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瓶颈。
在我们毕业刚工作时候,从象牙塔走向了社会,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我们工作中,学以致用。
这时候每天做的每件事都是新鲜的,我们每天都能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每天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很明确。
当工作几年后,我们渐渐对手上的工作已经得心应手,此时我们应当可以胜任更重要的工作或者承担更大的责任,
然而因为一些主观个人原因或者客观环境因素使我们不得不停留在当前岗位上,依然做着自己已经非常熟练的工作。
此时,要么忍,要么滚。但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会经历一阵阵痛。
另一方面来说,而立之年的我们还都面临着成家立业带来的经济压力,
在高额的房价物价面前,我们都不得不考虑的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
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些从事金融或者IT行业的朋友高额的收入时候,心里难免不会产生一些悸动。
而即使在IT行业内,当某个领域被吹上风口时候,总会吸引大批人向那个方向转型,
比如前几年的大数据和数据挖掘,这两年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
原因很简单,就是处于风口浪尖的领域意味着机会更多,收入更多。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来说,步入而立之年我们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种特质,这种特质让我们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这种特质也能让我们每个人异于他人。
但是,人们并不是生来就知道自己擅长干什么的,需要花时间去寻找,找到它,然后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对我们漫长的职业生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然而有可能花费多年时间,到现在我们还没发现自己擅长的方向是什么,虽然这听起来有点悲哀,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因为按照最新的退休年龄计算,我们还有三十多年时间退休,我们还有时间去转型发现自己的特质。
毕竟努力去发现自己所擅长所喜欢的工作,比起如行尸走肉在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岗位干一辈子总还是好得多。
2.迷茫的生活
现在年轻一代一提到家,免不了提到一个“催”字。
从毕业开始,单身的就被催着找对象,有对象的就被催着结婚,结婚的就被催着生小孩。
而如果到了三十岁还单身的朋友,基本上都会怕回家了,
因为一回家就避免不了被各种套路问“个人问题”的事情。
除了“催”字,另一个比较关键的字就是“宅”。
曾经谁要被骂作是肥宅,代表被看作是没有社交能力、碌碌无为、每天家里蹲以及对着电脑不出门的胖子。
他们没有社会地位、在现实中毫无存在感、是被他人嘲笑的对象。
而如今已经大不一样,肥宅成了中性词,不但不被嘲笑,人们还主动自称为肥宅。
评判一个人是不是肥宅不再单纯使用肉体作为标准,因为精神上的肥宅更加彻底,队伍更加庞大。
而从“催”和“宅”这两个字后,渐渐催生而出的就是“佛系”二字。
所谓“佛系”生活态度就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体现到生活中具体就是无欲无求,对生活没有太多追求,得过且过就行。
一个人过得就挺好,何必急着找另一个人来打搅自己的生活;
两个人谈着恋爱就好,何必急着结婚让自己掉入“爱情的坟墓”;
两个人过家家也挺好的,何必急着生个小孩成为自己的“尾巴”;
周末在家呆着追追剧、玩玩游戏、刷刷抖音多好,何必出门社交好累......
随着年龄增长,好像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这种“佛系”生活,
这种“佛系”的态度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是骨子里的焦虑。
步入社会多年后,我们愈发看清这个社会远不如想象中好,
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都让我们压力增大,产生迷茫、焦虑以及自我怀疑的情绪。
无法改变现状,于是便干脆用这种“不抵抗”的态度来自我逃避。
对于我们父辈来说,他们那代人没有选择,或者说选择很少,少到等同于没有选择,
除了少数几个节点外,人生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而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多元化很自由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选择摆在面前,
看上去都很好,好到让我们不知道想要什么,此时最大的困惑则变成了不知道该选什么,
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想象,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拥有全部,
对于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这是一件好事,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反而在这迷宫中走失了,不知道如何去选择。
于是索性放任自流了,陷入了迷茫。
3.迷茫中的思考
其实人都会有陷入迷茫的时候,然则最怕的是病急乱投医。
对于工作上的迷茫,切记转行有风险,跳槽需谨慎。
不要看到别人行业有高薪,前景好就考虑转行,
无论各行各业都遵循着“一万小时”定律,对于转行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
抛弃掉自己过去几年积累的知识、技能、人脉,一切归零。
而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们真的有那么多精力、时间、潜力和刚毕业的年轻人竞争么?
而对于跳槽,如果是因为对现在情况不满,或者仅仅是薪资上的需求,
我的建议是也不要急于跳槽,因为你无法确认去了下一家是否会出现更糟糕的状况。
所以当我们工作陷入迷茫时候,一定不要轻易做抉择。
在迷茫时候那就多看书、多学习、多积累,
然后在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时候再做抉择,厚积薄发。
对于生活上的迷茫,我建议是警惕廉价的娱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北京城镇居民2018年第二季度人均消费了21216元,同比2017年上涨了7.0%,
其中居住占了36%,同比上涨了23.5%,其次涨得最快的是医疗,涨了17.4%,
而大家花在食品、生活用品和交通通信上的钱都在下跌。
这数据意味着北京人民群众花在居住和医疗的钱越来越多,而生活上都在节衣缩食,收入的增长幅度跑不过房租,
经济下行,需要通过减少社交来将衣食住行的支出,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民“精神肥宅”化。
咸郎平说过,在经济越是萧条的时候,娱乐业越是发达。这在经济学上这也被称为“迪士尼效应”或“口红效应”,
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需要一些廉价的娱乐来获得精神慰藉,国家也需要廉价娱乐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所以现在“快手”、“抖音”以及各类综艺节目的火爆也和这不无关系。
然而越是经济下行,其实也越是存在机会。
当别人都在娱乐之时,自己依然坚持学习,久而久之差距自然明显。
等待未来机会来临,自然水到渠成,毕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