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乾昌
微信通讯录里有一些相熟的老朋友。得浮生半日闲时便一起在虚拟世界里以梦为马、青梅煮酒,以文相悦、海阔天空。相处久的大概也有好几年了。因为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纷杂,反觉比生活里的朋友更多了一份亲切与从容。
然而,说是老朋友又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起来。因为相处几年下来,竟然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对于没有拿自己肖像做头像的朋友,也不知道对方的相貌如何。
然而,似是有一种自然的默契在里面,大家彼此从没有问过。
没问过,可心里还是有一个对对方的印象。这印象源于彼此间的一个简单问候,一次闲谈,或者一段文字。于是,每个个人资料栏里看似远在天边的地名称,其实没有成为彼此相熟的鸿沟,反而在彼此之间荡漾出一个自由而鸿阔的海洋,任思想和心灵辉映驰骋。又因为没有距离的束缚,可以坦诚以待,把彼此最真实的展现给对方,每个人的形象与品格又是鲜活而具体的。
有时,看到别人的一段文字,忽然产生了共鸣,有引为知己的兴奋感,于是便想认识这文字背后的人。有时也会有人因为自己无意的一个感慨而心生亲近感。这样,就有了彼此加对方为好友的念头。
然而,并非所有的邂逅都会因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而发生一个同样美好的结局。
相对于自然而然交往的美好,还有一种让人不自在的交往方式。这方式往往以如此问候开始——
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然而这相同的答案对对方而言却会产生数个不可预知的反应,而可预知的是以这种问答开始的友谊,最后基本都是——
然后以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做点小生意。他说,噢,其实这样也挺好的。我们公务员虽则怎样怎样,但也如何如何……
然后言语里就有了一些对自己职业优越感的谦卑和对你真诚恳切的恤慰。面对这透着真沉的没来由的安慰,我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我所从事的职业是该被同情的么?或者是自己一直被卑微着却浑然不觉呢?是该感谢人家的体恤呢还是心里对他的浅薄嗤之以鼻?
似乎都不妥,也许人家心里是有士农工商的观念,然而愿望又是良好的。
有时人家问,我答。人家说,噢,老板啊!我说不算,就是瞎混口饭吃。人家就非说你太谦虚……
双方说的虽都是实话,可终究让人觉得不自在。在这个老板满天飞的世界,马云不会说自己是老板,早餐卖油条的可能被老板长老板短的喊着。
其实,无论做什么不就是个职业嘛,于大多数人而言职业不过是个谋生的手段。可现实里,虽说职业没有贵贱、人人平等已是共识,然而意识里的等级观念还似有似无的残存着,人与人因为职业与社会地位的隔阂不会因为嘴上不承认而不存在。有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以后,接下来的谈话难免蒙上一些其他色彩。
有时,也会面对对方的追问——从职业特点到产品特性、有没有合作一把赚一笔的可能……再因此关心到全球化与世界格局……终于忘了交往的初衷。
而一段友谊一旦一开始就沾染了世俗化的气息,结局注定不妙。
当然,这种问候不见得全是对方的刻意,有时也是不自觉地没话找话,或者寻找共同话题,一般寒暄几句也就过去了,不必敏感。怕的是有的人就喜欢刨根问底。
出于对对方的尊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从来不问对方类似的问题。当然,我也不太希望别人问我类似问题。有时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想换个方式回答。可面对虚拟的网络,撒谎于我而言依然是困难的事情。于是,每次只好诚惶诚恐的如实交代。经历的多了也就顺其自然了。交朋友如同处对象,可遇而不可求。
人生中有些情感因为纯真而美好。比如同学情是其一种。
在茫茫人海浮沉若干年以后,突然某天联系到某位已失去联络十几年、几十年的老同学,难免让人心潮澎湃、兴奋难已。在开怀畅叙之间多少眼前的烦心事云淡风轻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怀恋着那时的美好,也恰是如今的现实里再也无法找回的这份珍贵,一下子扫除了心头的阴霾。每当此时,我会压抑住自己的好奇,不去问他现在做什么,只问一句,你过的好吗?他说还好。一句简单的还好,这已足以让我欣慰开怀。岁月变迁,时光流转,能再次相遇不是已经够好了吗?有的人一旦失散便一生再不曾相遇。而我们此刻还能彼此亲切说话,温暖回味往事,给彼此一份真诚的问候,这多好啊!今天的你在做什么工作,有没有钱,管他呢!只要你还好,我也还好,这就是最好不过。
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与体会的,各人有各人的幸福与烦恼。也有各自难以言明的心事。别人不说,我半点不问、半点不疑、半点不想。倘若别人主动说了,我必然诚心全盘接收,并永远把它藏在心底。他既然愿把心事或痛苦与我分享,我必然以真诚与他共担,绝不会把他分享与我的半点透露给任何另外一个人,哪怕那个人是最亲密的朋友。而他是否也会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那是他的事情。我不能把朋友的亲厚与信任当作换取另一个人另眼相看或者炫耀的资本,那一点不厚道。
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跟不同的人交往会有不同的交集。我只关注他跟我有交集的地方,而不会强求所有问题都趋同。朋友间的相处,彼此欣赏又各自保持独立。
我喜欢和每个人都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无论夫妻还是亲人朋友,不管见过还是没见过。在这个恰当的距离里让彼此愉悦又不会有压力。
这种距离有时比较难把握,需要悉心体会。于我而言,首先是不去随便问,随便打听。生活在尘世里,谁会全然没有半点不堪与不忍的往事不愿被别人提起?谁的人生能够一直风平浪静、一尘不染?即便那些圣人高洁如许,也难免有一两个被人诟病处,何况凡夫俗子的我们。
同学或老朋友聚会时,我是最孤陋寡闻的一个。当别人谈起某某朋友离婚了,某某同学发财了之类的话,我一概以呵呵应对,听过即忘。
关于朋友,我只在乎跟他的友情,他的私生活是他的自由。常人只看到结果和表象,无法了解全部内里。其中滋味当事人自知,旁人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
于同学而言,我认识的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他,以后的他与我无关。因为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看的风景不一样。难免在价值观与人生观、审美观上有差异。而唯一共同与相通之处在于我们的过去。
然而,现实生活终究不如想象里完美。当同学聚会里开始更多谈论金钱和现实利益甚至无聊的花边与八卦时,我开始对这种聚会持审慎态度。也许有些美好,存在于念想里远比暴晒在阳光下更持久、美好。
当每次回老家和逢年过节走亲戚时,问候的不再是你想吃什么,父母的身体如何,变成了你今年赚了多少,存了多少,然后陷入无休止的攀比时,我对这种走亲戚的方式又没了多少兴趣。
有些亲情,走多了反而就没了。
无论网络虚拟世界还是现实里,我都喜欢一种淡淡的相处,淡极便是浓极。淡然又不淡薄,亲切而不甜腻。这其实是一种对尊重与体恤,也是爱护与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