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 张芷瑜
当下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岗位可以被机器人取代了。除了实际劳动之外,人工智能也开始涉及思维层面。随便看看翻译领域的新闻,就可以看到一条又一条冠着诸如“人工智能即将取代口译员”、“好厉害!会议现场的同声传译居然不是人”等标题的报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些报道无一不在宣传AI翻译的精准迅速,竭尽全力描述出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有了机器的帮助,我们就可以与不同语种的人无障碍交流,学习外语将不再有用武之地。
难道外语学习真的如他们所说,毫无用处了吗?
最近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主人公是一位在上海做地铁乘务员的阿姨。网友将她用流利外语与外国朋友对话的视频发到了社交网络上。
地铁站务员阿姨掌握8门外语帮助外国游客 网友赞:国际服务水平_大妈那些事儿_腾讯视频
王玮琳阿姨是上海地铁一名普通的站务员——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如果有外国朋友来王阿姨的小窗口咨询或者办理地铁卡相关业务时,路过的行人都会惊讶于阿姨可以用流利的外语与他们交流。更令人震惊的是,王阿姨掌握了英语、德语、俄语、日语等八种外语,而除了她一点点的语言底子之外,其他的语言都是在地铁站里跟路过的外国乘客现学的。
而来自广西的“月亮奶奶”同样厉害,视频里的她满头银发、瘦小佝偻,但面对数个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的询问,月亮奶奶毫无惧色,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为他们指明了下一个目的地的方向。
那这是否意味着,那些母语是英语的人,就不需要再学习别的语言了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语言学家 John McWhorter 在 「TED」演讲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想要吸收一种新的文化,必须先从吸纳用于交流这种文化的语言开始。不了解语言背景就走近新文化如同简单地“穿过稀松的窗帘”,这种浅尝辄止并不能算得上是文化交流。
语言,包括其中蕴含的词汇、语法等,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票,是另一种文化的解码。
其次,学习外语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并且锻炼一个人同时处理多任务的能力。
除此之外,排除所有客观的理由,语言本身就足够有趣。崭新的构词方法、语序结构就像在探究全新世界的运行规则。
何况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学外语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不需要按时按点去教室里见老师,不需要捧着收效甚微的卡带和书目,那把通往新世界的钥匙,现在就装在你口袋里——口袋里的手机里。
能“听明白”一种外语和能“听懂”一种外语其实是两个概念,语言背后凝结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传统,如果说总有什么事情是机器没办法替代人脑的,那一定是文化领域的创造力了。
如何才能听懂一门外语,领悟语言背后的文化与思维呢?《不一样的走遍美国》欢迎你!
© 声明 / 本文由有来学公众号(ID:youlaixue)原创出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