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结束了在薄荷阅读的100天训练营,这是我报的第二期薄荷阅读了,相信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读薄荷阅读,曾经也有一个很火的打卡热潮,慢慢地,我发现,有些人打卡打着打着就没有下文了,曾经刷爆朋友圈的薄荷阅读,热度似乎已经慢慢降下来了。
最初我加入薄荷阅读,也是看到朋友圈的打卡了,刚好也觉得自己把英语扔了好久了,所以就报名了最新一期的训练营。
薄荷阅读规定,新学员朋友圈打卡80天以上,即送当期所读的四本书,本着对实体书的向往,我一天不落的打卡,每天都在晚上12点之前读完转发朋友圈,晚上微信群里老师的讲义也认认真真地去看,热情一如当年读书之时。
有朋友留言,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对英语一如既往地热爱。我心里飘飘然,又去报了一期,年前结束了课程之后,尽管老师热情如火的推荐,可是我不准备再报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焦虑太多,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如今,朋友圈里各种各样的公众号都在贩卖焦虑,很多人是既着急又兴奋,着急的是在这些公号文章里,自己已然成为了被划出优秀范围的群体,兴奋的是这些公号又提供了为数众多的选择,琳琅满目,让人挑花了眼,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
于是,薄荷阅读在这些焦虑中,犹如一股清流脱颖而出。很多人毕业之后,除非从事英语相关工作,基本上把学的东西都还给了老师。如今有这样的机会,既可以满足自己想要学习的愿望,同时也能在朋友圈里提升一下逼格,一百多块钱的报名费在众多动辄上千上万的课程里,也是九牛一毛,更何况按时打卡还有书拿,稳赚不赔呀。
大把的人纷纷报名,犹如去抢超市打折的鸡蛋,蜂拥而至。
坚持下来的人能有几个呢?
且不说工作之后,周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与学校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在校生,又有多少人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坚持每天至少十分钟,去完成一篇阅读理解呢?
读了一段时间之后,焦虑似乎一点也没有减轻的迹象。其实并非是薄荷阅读的锅,一个产品能做到如此火热,必定有过人之处。那么,就是阅读者的问题了。
外界和我们自身给了自己太多的焦虑,所以我们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个缓解的方法。拼命的去报各种各样的课程,把业余的时间排的密不透风,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欢英语,又有多少人真的静下来来仔细规划过,究竟有多少课程是自己切实需要的?
我最初报名的初衷,除了那一点对于英语的热情,很大一部分是源自逐渐脱离社会的恐惧。
我那段时间是全职宝妈,每天的日常除了孩子还是孩子,对于自身职场规划的焦虑,对于未来不可期的焦虑,对于孩子每日三餐营养搭配的焦虑,几乎要湮没我。
窒息之下,薄荷阅读算是一股新鲜的空气。
可是,薄荷阅读,并不适合我。
我是在第二期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二、认知错误,薄荷阅读是“阅读”
薄荷阅读的定位是“阅读”,想要学习英语的人,首先应该对自身的英语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是词汇量太少,句子结构不清晰,语法弄不懂,还是听力不好,口语不敢说,写文章蹦不出来词?
英语的学习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其实联系并不算紧密,听力好的人,也许写作并不顺溜,口语好的人,可能四级还没考过,因人而异。
这也许跟我们以前学习英语的方式有关吧。
大学时候的室友,交了一个黑人的男朋友,他们交流的时候用的都是英语。那一段时间我室友的口语,以眯着眼睛都能看到的速度在疯狂飞涨,日常对话毫无压力,让我这个大一就过了四级的人自愧不如。
练习口语最好的方法是语言环境。
而我们初中高中积累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则是写作的基础。当然,如果你词汇量够多的话,距离笔下生花也就是多多练习的距离。
听力呢,其实有时候也是有一点运气的成分在里面的。应试教育下,我们听力的目标是选出正确答案,有时候灵光一闪抓住的那个词,可能刚好就是正确答案。
可是离开了应试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去刷美剧、刷英剧,这也大概是我们离开学校之后为数不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了。
最后说回来阅读,阅读似乎在这四个部分里是最简单的,但是考研英语里,阅读却占了差不多半壁江山,当年我很喜欢的一位考研英语培训师宫东风说过这样一句话,“考研英语,得阅读者得天下”,也是很有道理的啦。
得益于这句话,我考研期间猛攻了一把词汇,平时句子结构和语法也还可以,隔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