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政部统计,2016年,全国共依法办理离婚登记415.8万对。自2003年以来,我国离婚率已连续14年呈递增状态。到如今,这个数字可能更大!社会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虽然有事实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压抑,但如果离婚后的父母双方均能采取一些合适的方式去处理离婚带来的影响,孩子仍然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1.不要把愤怒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一段关系的结合不是偶然,一段关系走到尽头也一定有原因。当关系不得不结束的时候,双方也许都带着一些情结--对对方产生怨恨、愤怒的情绪。离婚对双方都是不小的打击,对孩子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灵创伤。如果一方肆意把悲愤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难免会感到焦虑、忧郁,甚至自暴自有,其出现心理题的概率更高。既然双方已经做出离婚这个选择了,再去纠结谁对谁错、互相仇恨也于事无补。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其纠缠于过去的是非之中,不如想想如何通过更理性,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找朋友倾诉、写日记。听音乐、唱歌、运动等方式流导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的情绪稳定之后,才能更平和地面对孩子。
2.不要向孩子传递对方负面的信息
有些夫妻离婚后,一方带着孩子生活,喜欢不停地向孩子说对方的坏话,比如有的妈妈带着孩子生活,容易把其“受害者”的角色展示给孩子,把自己在婚姻中所受到的伤害都归结于孩子的爸爸,并且经常在孩子面前哭诉对方的不是妈妈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得到孩子的认同,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平衡,可是当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之后,往往会感到矛盾、不知所指,这也有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因为孩子是父亲和母亲共同孕育的,要他去否认并批判自己的“源头”,在潜意识里,不就是要他否定自己吗?这对孩子来说是痛苦的。且在离婚前,孩子与父母双方都建立了感情,这份基于血缘的感情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异而改变。所以,带着孩子生活的一方应该以更阳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生活,而不是终日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难以自拔,让整个家庭都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给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
面对父母离异的事实,孩子往往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被拒绝、被抛弃。家里突然少掉了一个人,孩子会感到茫然、焦虑、不知所措,所以,家长在做好自己的情绪蔬通工作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做好情绪安抚工作。当孩子感到茫然、困感的时候。家长可以平和地对孩子做出解释:“爸爸妈妈当初因为爱而在一起,现在因为不爱而分开了,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会一直爱你!虽然爸爸妈妈没有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了,但是对你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可能会变得敏感、多疑、自卑,但孩子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倾诉的,只是由于一些担忧和焦虑而封闭了自己。越是这种时候,孩子就越需要家长耐心的开导和细致的关怀。家长还可以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拓宽社交图,让孩子多交朋友,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4.不要过度依赖孩子
有的家长离婚后,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便认为孩子就是世界的中心,凡事都围者孩子转,完全没有了自己。家长潜意识的信念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只剩下你了! 这样并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多受重视,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沉重的感觉。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孩子身上,体会到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能够从阴霖中走出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重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孩子会从家长身上汲取到生活的正面动力,家长也会成为孩子最有力的学习榜样!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弥补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而给予孩子过度的关心和顾顾,不舍得孩子做一点事情,或者完全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这种方式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最好的方式是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是一样的,同样需要学习正确的规则和行为习惯。
5.合理安排相聚的时间和方式
父母虽然离婚了,但与孩子的关系永远不会变。父爱和母爱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双方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比如每周固定时间的探访、节假日的安排等,让孩子与爸爸或妈妈都能保持定期、良好的接触,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对他的爱并没有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