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大家好
我是斯娃
过几天就是母亲节,咪蒙昨天的一篇《如果为人父母要考试,你能拿多少分?》却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直以来我们都赞颂父母的伟大无私;同等的为人子女,我们当然是爱父母的。只是如果家庭关系永远不是我们设想的这么简单。
因为很多原因,譬如教育方式,譬如成长环境,因为误解,我们跟父母之前总是有一些不可调和不可言说的矛盾。
因为深知父母的不易和艰辛,这些小小的矛盾平日里我们总是尝试却忘记,闭口不提,粉饰太平,谁也不愿意扯破这看似温情的网。
任性的我们有时候会想,为着这一点点和平共处,也许间歇性的逃避父母才是最佳相处方式。
长时间的分离的想念加上短暂相聚的欢喜可以稀释这些细琐的矛盾。
所以我们对父母的感情是极其复杂,小心翼翼的对话又忍不住争吵。
《步履不停》是我非常喜欢的治愈系列小说,家庭里的暗潮涌动和所有细微事物都逃不过是枝裕和的眼睛,精准却不煽情。
男主角横山良多自从大哥过世之后一直不愿意面对家人。父亲和母亲对于大哥纯平的意外身亡始终不能释怀,因此良多对于一直生活在大哥纯平的光环背后耿耿于怀。
这天又是大哥纯平的忌日,横山良多于妻儿一同返回湘南海边的老家。
我记得特别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横山一家点了附近寿司店的寿司,来送货的是老板的儿子,当年这个儿子也是特别叛逆,不想继承爸爸的事业。
良多的妈妈当面感慨这些年的变化,也鼓励寿司家儿子好好干。可是当寿司店儿子走后,良多的妈妈却在后面说一些不太好听的话。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是深有所感,这不就是我的妈吗,或者说这不就是每一个妈妈吗?
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总是不能理解父母辈的感情。他们当面笑脸盈盈,门一关上八卦可就随之涌出。
父母辈们总是喜欢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他们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人际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羁绊有一种迷之执念。
当佛系90后对生活做减法甚至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时,他们的父母还在周旋于各种亲戚朋友关系当中,调节跟他们屁都不相关的矛盾,乐此不疲。
我跟小咖喱都常常讨论过,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并没有“朋友”,他们的来往对象是同事,麻友,合作伙伴。
我曾经试图问过我妈妈,为什么她会热衷八卦,为什么她在我眼里是没朋友的?
她说,我的所有都是围着你们转,生活既忙又单调,怎么还有心思交朋友。
所以啊,你那么的不能理解他们那些所谓的“不良习惯”,当未曾问问背后的原因。
人民网曾报道超九成青年坦言与父母有沟通障碍,我们深深的感受到父母的爱,但这并不能使这沟通的鸿沟闭合。
可其实我们总是以为父母不会理解我们的处境,以为他们始终保守和落后,所以生生剥夺他们理解的机会,选择性不正面沟通。
作为子女如果我们总是死死盯着那一点点的不理解甚至怨恨,我们将永远无法找到和父母和解的出口。
是枝裕和悠悠的说出,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等到我们不断的失去,我们才意识到当初要是能再努力一点能再成熟一点或许现在不会如此的悔恨。
我特别欣赏毛小毛同学的一点是,她会周期性的特地花几个小时给爸妈奶奶打电话。其实都没聊些什么,就简单问问吃饭没,身体怎样。
不过短短十来分钟,可是总是会让长辈安心,让他们知道你们是互相关心的,这是你给他们的安全感。
而我自己却是时常等着爸妈来关心的那个,他们不联系我我也不会主动去汇报主动去关心他们的生活。
这几天在家陪父母,但弟弟没回国,就看着妈妈念叨着弟弟现在在干嘛呀,吃饭没啊,睡觉没啊,视频吗?
才知道原来我之前在国外妈妈也是这么地一直惦记着我们。
有时候我在玩在忙的时候,看到她说“兔崽子们在干嘛呀,视频吗?”我要么是晚点再回要么是说在干嘛干嘛,然后妈妈就会淡淡说“你们先去忙吧~”
现在想想其实挺心酸的,我有什么可忙的,都是瞎忙!
所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大后天就是母亲节了,她不要你的康乃馨不要你的护肤品,就想你实实在在的陪在身边。
你回家的日子
就是母亲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