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惠:中原名师上海培训学习感悟
2023年最美四月天,人间是爱、是暖、是幸福。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000公里,80人,11场专家讲座、三场研讨汇报、两个学校跟岗、一场红色研学…高密度大容量开启一段中原名师兼工作室主持人再学习、再感悟、再提升的美丽之旅。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天:破冰,开启多元相融的教育行走
一卷春风里,满目繁花间。4月10日上午8点,在班主任樊艺琳和助教蔡连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学组来到华东师范大学校区,在历史悠久的文史教学楼一楼,河南省第二批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中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项目在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开班。
胡耀宗开班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胡耀宗主任致辞,并传达了省教育厅对本次研修项目的期望。他立足整个中国的教育发展史,简要介绍了华师的建校历程、办学历史和教育培训特色。希望各位参训学员静下心来,带着思考去研修,在研修中印证自己平时好的做法,多反思,多总结,在研修中完善自己的专业成长。
代表刘忠伟刘忠伟的发言,道出了所有培训人员的心声。通过分组讨论,明确了本次培训的各组研究内容。
开班仪式,亦是破冰之旅。在全国知名高校,我们感受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研究水平,接受精彩的培训课程,关注自身成长的素养和内涵,涵养教育情怀信仰,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模仿借鉴,自我调节自我超越。这些丰富而多元的感受会丰富和发展我们把实践发展成理论,理论演绎为实践。
育人者,必须“先育己,后育他”。在这里,我们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和开放的心态,短期内清零自己,高标准悦纳、提升理论高度,增加专业厚度,内化发展深度,成为好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建构,在体验中借鉴,择高而立,实现思想、技能、知识体系的重塑,实现专业新突破、建构发展新思路,拓宽成长新格局,实现思想新生长,形成科研新成果,以强健的精神力、深厚的教育力和强大的学习力,让眼前的风景变得不一样。让这次的头脑风暴,“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行动,驱动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
七组成员在华师大校园 华师大校园合影 第七组成员合影 在华师大报告厅前合影走在春天的路上,听雨等舒云,拾花倦斜阳,于朝暮起落间,迎着阳光而忙,踏着黄昏而归,一天学习,感受学院氛围,汲取学习力量,两批中原名师零距离的深度交流,在彼此的接力与奔赴中,正是携手相行,互动相长,才能成为中原教育繁茂而又葱茏的风景;多学科教师汇聚于此,开启多元相融而又五育并举的教育行走。
郭继东教授下午2:30,准时聆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授郭继东的《课堂观察的流程和策略》,郭教授围绕“为什么要在课堂观察中开展研究”、“如何在课堂观察中开展研究”、“怎样深化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效”三大主题,阐述了教师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课堂观察与研究,帮助聆听者树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和共识。他分析了课堂观察中“不观不察、观而误察”的误区,强调了研究课题制定、凝练、数据处理的方法。他用具体课例,通过体验式教学法与教材内容有效整合的思路,提出“单点突破、得失并重”的研讨和分析,从而为撰写观察报告和提高研究成效提供有力的理论价值。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郭教授围绕课堂观察这一主题,以评课和课堂观察的两个教研样态异同为切入点,通过从课堂观察的意义与内涵、基本流程、深化策略三步引领,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课堂观察的四个误入:不观不察、观而不察、观而误察、观察即止;五个维度:从课堂目标、课堂内容、课堂方法、课堂管理、课堂文化五个纬度剖析课堂。让我们思考,教师是最好的研究者,课堂是天然的实验室。向着为每个学生个性培养和学习能力去开展课堂实践研究,观念革新,时不待我。
第二天,跟岗,一起探寻教育的温暖与力量
真新小学培训第二天,我们相聚嘉定区真新小学,一起探寻温馨教育的温暖与力量,相约小组研讨,一起交流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
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是充满温暖的校园文化,校园里处处充满温馨,无论是书海求真、博古求真,还是戏曲长廊、创新教室,都充盈着温馨教育的味道,溢满着儿童成长的幸福,彰显了真新小学的办学理念“温馨教育”,办学愿景“让每一个孩子在温馨中成长”,浸润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学校的文化建构设计成体系化的校园外显文化。
李珏校长汇报真新小学校长李珏以《让每一个孩子在温馨中成长》为题,为我们全方面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并以课程建设为主轴,讲述了“温馨教育”如何落实在日常课堂中,如何转化为师生幸福成长的校园生活……从细微处入手,努力让“温馨教育”浸润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努力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幸福成长的家园。
认真学习班级文化是什么?如何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如何创造?让班级充满温暖,成为儿童幸福成长的空间,让“温馨教育”落地、生根、发芽呢?真新小学的杨黎敏老师以《如何打造班级文化 增强班级凝聚力》为题,讲述了自己的班级建设故事,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讲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方面立体的班级建设过程,触动心灵。
杨黎敏如何让新方案、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在日常课堂中?如何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项目式学习呢?求真小学数学组老师们率先开展了项目式学习。吴杰老师以《让学习真实发生》为题,以“我们的运动会”为例进行了分享。吴老师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案例,更为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策略,为我们后期的学科主题活动、项目式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吴杰一天的随校跟岗,收获满满。和上海各名师及主持人的学习交流,确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应以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资源、做教研、带队伍、出成果、育名师"为目标,优秀骨干教师为引领,组建教研团队,以自主与合作、交流与研讨、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为形式,依托团队成员集体智慧,创建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专业发展的平台,打造教师校本教研、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引领辐射的窗口,形成教学相长、互助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共同体,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学校教师的整体发展,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陈霞博士第三天:研修,开发基于真实需求的高质量课程
陪伴我们的是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陈霞博士,做为我们的导向导师,和我们进行一天,包括晚上的讲座讨论交流反馈系统培训学习。
学员课前分享培训8:00准时开始。课前,同学杜娟分享冷玉斌卷的《一寸一寸好人生》。这是一个简单的绘本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寸虫遇险、自救、“劳役”,再遇险、再自救。整个经历全部是由一寸虫“一寸一寸”地推进的,遇难、求生、得救、消失。显然,一寸虫的行动速度就是它的生活轨迹。故事告诉我们,坚信并守望着学生的“一寸一寸”,每一天都是扎实的进步,才能迈向光明的未来。
课堂现场8:00准时开讲,陈霞博士作了《教育经验的萃取及课程化设计》的专题报告。陈霞博士从教师培训课程画像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带着学员体验 “确定主题-明确目标-设计评价-确定内容-设计活动”五步法玩转培训课程设计,并与学员们交流了课程开发要关注教师学习特点,聚焦真问题,掌握课程开发技巧,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开发基于教师真实需求的高质量课程。
第七小组讨论主题 所有小组确定主题下午的培训,陈霞博士变集体讲座为分组研修,让学员通过合作按照五步法设计课程培训,并以PPT的形式分享交流。十二个小组从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不同学科,结合自身经验,设计出目标准确、内容充实、学评一致的培训课程。
代表小组介绍课程 代表小组推介课程 上传中,请稍候...交流结束后,陈博士总结今天是以学用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培训虽然结束,但对于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才刚刚开始,她希望老师们能够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课程,在校、区、市等层面实施,更大地发挥这些课程的辐射效应;把以学习者为中心,学-做-研-修-悟于一体、交互式研修的理念与做法迁移到自己的研修活动和课堂中,引领更多的教师和影响更多的学生。
热烈的讨论现场我想,人的彷徨往往在于“看见了目标的遥远,但不知如何缩短”,名师也是如此。闲谈时,常常感受到“中原名师”“豫派实践型教育家”这些称号,对大家有莫名的压力。恰此时,陈老师的讲座,给名师如何找到自己优势并萃取提炼、形成课程指出了方向并提供了脚手架。尤其下午,一大群中年人,临时组团,齐心协力,各司其责,动手设计一个个课程方案,看到教室里沸腾的场景,我感觉到“我们看见了目标的遥远,但也发现了该如何缩短”。这种感觉让人踏实。
董轩教授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董轩教授为大家作了主题为《从目标出发:项目式教学的规划与设计》的讲座。董教授首先从“目标、课标、路标”三个层面对项目如何规划做了细致的讲解,明确项目化教学的目标是设计学习经历来启迪和激发思维。他指出,我们落实课标不仅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也应关注学生的项目管理、抗压、跨文化理解、快速学习等能力和素养,要在规划的落实上化虚为实、循序渐进,师生共同研磨规划实施的最佳路径。其次董教授从“准备、问题、情境”三个角度对如何设计项目做了深入的指导,他将“好”的项目设计类比网络游戏,启发大家准备之初重新思考课标与项目的关系,厘清了项目问题“真实性”的概念和内涵,并强调作为入项活动的情境化需要有整体意识和一定的想象力。董轩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老师们受益匪浅。
全天两场讲座,一场团队讨论展示,从早8点到晚9点,很充实。在高站位的理论引领中,沉浸式参与,互助式体验,获得了从“名师”走向“明师”的转化路径,掌握自我经验萃取的方法,明晰经验转化的路径,规范了做为名师及培训者有效输出的范式。主题、目标、内容、评价、延伸等,让我思考在转化与输出中更好的实现教学相长。成长中每一个话题都有一个任务群,每一个任务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目标,如何更好的掌握项目化学习的方法工具,如何更好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任务、任务与任务间的关联,让信息更统整化,更素养化,今天有启发,指引更好的返校论证。
第四天:寻踪,探求项目课堂优秀学校的奥妙
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求知悟道第四天上午,我们走进上海市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校园迎面墙上有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的“教书育人”。
研修学校合影学校在“中正平和一树百获”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从学生需要和实际出发,建构了多元丰富、规范系统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研究配方课程、构建立方课堂,积极探索个性化学习的魔方效应,让每位老师成为学校课程的CEO,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课程的CEO,让e课程助推孩子的梦想。
校门口 校园文化布置及会场 e时代信息化校园信息化系统图书馆
校园文化“一草一墙一壁皆育人”,既能弘扬时代主旋律又多样化,“文化润心处处有,移步换景总是情”。
徐梅芳校长
徐梅芳校长作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发展——让每位老师成为学校课程的CEO》的报告。她从课程价值的引领、课程机制的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课程评价的优化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强调每一位教师是学校课程的CEO,是学校课程的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实施者、评价者,五位一体。重点介绍了自2018年开始探索项目化学习以来,如何通过有效对接、融合、破圈,着力实现项目化学习与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深度融合。借助项目化学习与课程融合点燃学生自主发展的理想之火。
白芸教授下午,我们重回会议室,聆听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白芸教授为我们进行《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及领导力提升》的专题培训。白芸教授先和学员们一起交流理想中的名师工作室是怎样的?强调主持人作为专业的引领者,要在打造团队当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通过教师培训普通存在的问题、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要素、项目式研究团队建设创新探索等方面的阐述,让我们对名师工作室建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名师工作室形式松散,但内核凝聚,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共生"平台。团队要开展多维度的活动,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依然是充实的一天,在课间,在餐桌旁,在出行车上,时时交流感悟,讨论辩论。我们在中北一小每一处别具匠心的设计中寻找差距,我们在白芸教授高屋建瓴的讲座中汲取提升。大都市上海,让我们感受了基础教育办学的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
第五天:情怀,聚焦教育研究;赓续红色精神
刘胜男博士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第五天上午,学习研修聚焦刘胜男博士为我们带来的专题讲座《基于教学经验提炼成果与发表》。讲座聚焦真实问题,帮助梳理、提炼经验,找到教育教学的规律。带领我们从访谈和调研中“发现问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个人成长“提出问题”;从教学经验提炼出高质量成果“分析问题”;从“为什么提炼、提炼什么怎么提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教育研究”三个方面“解决问题”。让我们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找路子,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寻突破。
名师之名,是因为有独特的教学风格、鲜明的教学主张和突出的研究成果。从许多教师坚持思考、善于总结、最终推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成功案例中,我们认识到了研究理论文献、坚持专业阅读和教育研究、提升理论素养的必要性。
讲座传递了这样一种研究路径,从以往零散的教学实践经验中确定研究方向,思考如何推出高质量的教育成果,让自己的教学经验更有价值,为有效发挥名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作出努力。
一大会址纪念馆四行仓库
下午,我们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无比敬仰之情,开启红色研学。“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三个辅助陈列室,存放着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历史风貌。四行仓库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铸就了悲壮而可泣的战斗历史。如今,它置身繁华都市,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历史,雕刻着烈士们英勇作战的浮雕令人震撼,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当时800壮士誓死捍卫上海,舍家为国的英雄情怀。
第六天:成长,致广大而尽精微
刘友霞院长上午,课前美文由赵书娜分享。刘友霞院长为我们带来的专题讲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专业发展》。她以“规划一片森林,让每棵树自主成长”为题目,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工作室为载体的团队建设如何实现“适性发展、合规育人、提质增效”。围绕:1.工作室组建、主持人自身发展、团队建设的相互关联、三位一体;2.工作室组建、主持人自身发展、团队建设的各自功能定位;3.区域工作和案例分享。刘院长从大处着眼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观目标,进行工作室工作的顶层设计;从小处入手,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到细致入微的底层落实,为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课件之一
刘院长的真攻坚、真研究、真展示、真成果,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上海市普陀区教育系统“763”人才攀升体系,无论是对政策的解读还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分析都是那么接地气。
听课中万物之中,生长最美。从工作室的组建到工作室主持人的专业生长到团队建设,三位一体、深耕细做。引领我们实现:从角色定位到规范流程的高阶飞跃;从单一复复的增量到引领未来的思维飞跃;从穿越琐碎聚焦目标到解决问题抵达目标的管理飞跃。见贤思齐,静思当下。让我们聚焦团队发展、聚焦科研落实、聚焦成果转化、聚焦育人品质,小步快跑、主动担当,赋能、托举。要善学习、真实践,还要会引领,会研究。要带领团队研修,不仅知所来之处,更知将要前往的地方。从内因来说,我们要具有学科育人的使命感,善学习,真实践,会研究,从而确定好发展定位和发展风向,要具有高端引领的意识;从外因来说,我们需要好的平台,让常规工作项目化,并且通过具有仪式感的上下联动,指导教学实践,指导问题解决,指导专业发展。真正的能力是做中学,真正的坚持不是重复,而是螺旋上升,不断创新,做到极致。
第七天:复盘,每一次成长都带有幸福的模样
4月16日,工作室交流与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自己的工作室建设进行20分钟的发言表述。
一二三四组
第一组是郑州航空港区太湖路小学的张雅莉老师,她在汇报中通过《小切口 大世界》的角度结合个人实际分享了工作室成长的路径。以做童诗为切入点向大家分享了工作室建设中如何体现工作室的特色的同时做到各模块工作的有效整合;第二组河南农业大学子弟小学的孟江涛老师的工作室建设有笑声有泪花,通过丰富的活动,个人的魅力,扁平化管理,团队式送教: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存在感和成就感。第三组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杜娟老师,围绕工作室发展理念“追光向阳筑梦想,示范引领共成长”,从文化建设,目标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与专家老师和伙伴们做了分享。第四组南阳第十七小学的李付晓老师重点讲述了工作室确立“五能”发展目标,如何管好、用好工作室。
五六七八组第五组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邵亚楠老师以“西席沐春风 踔厉向前行”为主题,从“工作室、主持人、成员”三个方面做汇报。向下沉潜、向上生长。第六组代表谢瑞莉老师分享的《我们都是追梦人》,主要从工作室、主持人、大学科、追梦路、新征程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原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追求和培育的路径。第七组平顶山市新华区团结路小学的苏豪珍的《德法共研 逐光而行》,工作以“以德为魂,以法育心,德育共研,携手成长”为理念,进行内涵建设,形成具有特色教研风格的优秀工作室团队。第八组济源实验小学的范小枫老师从工作室的组建、工作室的活动和工作室的未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点评教授整整一天的时间,道不尽每个工作室主持人在工作室建设中的酸甜苦辣,我们在这样的碰撞中也能学习到很多其他工作是建设的经验和亮点,伴随每个代表对工作室的理解,践行导师进行了精准的评价和未来的指导,收获满满的一天,就在指导、展示、讨论、答辩中进行。
第八天:结语,携手同行学习体会再出发
姚军主任不负春风十里,携手同行有你。
4月17日,第八天学习研修聚焦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姚军主任为我们带来的专题讲座《义务教育方案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姚主任提取了课程方案中的关键词,对文件进行了深度解读。如何理解“综合”“跨学科”“实践”等关键词?姚主任用四句话讲了自己的观点:素养从实践中养成;实践以活动为载体;活动需要真事真做;做事往往会跨学科。今天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做事情当中学做事情,要努力做到“三真”:真事、真做、真知。因此,这里的“跨学科”实际上是基于做事的跨学科。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课程标准中呈现的三种形式:教学提示中呈现;案例跨学科内容章节(各内容章节中单列、课程内容中单列)。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课程中呈现的主要结构:主题与内容;情境创设;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我的教学观点学科融美相近,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理论依据,框架结构。
接着,姚主任谈到研究型课程的经验:学校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纲要十分重要,要研制科学的能力目标序列,从规则意识、关键技能等方面确立学生学习水平表现标准;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主要载体,探究活动可以是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产品、策划一个活动、制订一个方案等,活动设计要考虑准备-执行-收尾全过程;主题探究活动实践做到规则要求具体、学习支架适切、监控评测有效、过程档案齐全,在实施过程中师的“导”(管理、服务、指导)服务于学生自主、规范的“学”的活动。 最后,姚主任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要求学校要做好规划、定好规矩(教师+学生)、建好队伍(教研)、用好资源(场馆);要求教师要紧扣“真事、真做、真知”确定主题内容、设计学习活动,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姚主任精准的语言、严密的逻辑,阐释了跨学科主题的内涵与外延;用典型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揭示跨学科题学习的流程与操作;用理性的思维、严谨的态度提出跨学主题学习的建议和意见。为我们开展跨学科学习指明了方向,明析了途径,相信今天的学习对我们践行五育并举、学科融美会有帮助。
全体合影八天培训,远行和学习的价值是什么呢?不仅仅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的视野要打开,在未来发展中,关联中发现改变,实践中中注重建构,方能让学习在每个场域都能真实发生,达成跨界立体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