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被爸爸妈妈带去各种亲戚叔叔阿姨家,被揶揄着在大人面前表演一个,背首古诗,唱首童谣。你支支吾吾不敢上前,则会被大人们哄笑,“这小孩,太害羞内向,长大难成器。”
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这个外向型人格更吃香的社会,内向型人格往往遭受着或多或少的隐性歧视。我们总觉得,一些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特点「口才好」、「会交际」、「灵活」好像都是外向者与生俱来的本能。
内向,往往被大家默认与孤僻、冷漠、阴暗等相关,成了代表「性格缺陷」的一个词语。甚至在某些重大杀人案件中,杀人犯总在媒体报道中被描述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职场上,内向型人格受到的歧视在面试的那一刻更显露得淋漓尽致,职场更喜欢外向型人格的潜规则不言而喻。
内向=社交障碍=孤僻=不合群?
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内向不等于社交障碍,内外向是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内向的人能量指向内部,而社交障碍则指某些人在社会交往或人多的场合就容易感到焦虑、紧张,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比如手心出汗、胃痉挛、口吃等等。可以说,区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一个点是:在社交中是耗费能量还是获得能量,能通过社交获得能量的是外向者,在社交中耗费能量的是内向者。
很多媒体将不少犯罪者简单归结为「性格内向」,符合读者「快餐式」阅读的心理期待,它省略了犯罪者曲折、复杂甚至可能毫无逻辑性可言的犯罪心理过程。再者,这也是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外向者对内向者有意或者潜意识的一种打压。内向者(相对)更会容易沉稳、深入地、长久地钻研一项工作,这一点对于外向者是优势所在。内向者交往也不一定会存在障碍,相反与人交往更会合乎礼仪,得体恰当。给内向者贴负面标签,在职场上对外向者是有好处的。
关于内向型人格的一些解读与分析,不得不提到Susan Cain,她的演讲非常受欢迎,主要原因就是她本人也是偏内向型人格,因此她对所有收到隐性歧视的内向者的感受深有体会。全世界大量的内向者通过她的演讲和书【安静:内向性格竞争力】,重新认识了自己,看到了知音,引起了共鸣。Susan 在她的书里展示了内向的天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强大深邃的思考力、持久忍耐力,以及可以在内省和独处中获取力量的能力。
在这个外向者更占优势的社会,书中提出了三个建议:
1)世上绝没有一个纯粹内向的人,或者一个纯粹外向的人。从文化意义上讲,我们需要一种内向和外向性格更好的平衡。内向者需要更多的隐私和更多自由,还有更多关于我们本身工作的自主权。
2)内向者和外向者对于事物都可以有独立看法。
3)鼓励内向者多展示你的内在能量,让外界知道你性格、工作、生活中独特的一面。
不管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有效利用自己的禀赋,去做自己喜欢或者有意义的事情。接受自己,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是无论内向者还是外向者都应该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