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覃是个英语老师,今天看到她在朋友圈的吐槽说:
“上到《老人与海》我们班学生问我:‘老师,《老人与海》不是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困难我们都拿出勇气永不言弃,可为什么海明威却开枪自杀?’其实这个问题我以前想过,我也想不出为什么——圈套,都是套路。”
我为她的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惊讶,问自己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答案,于是我发给另一个是语文老师的朋友小潘,问她学生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如果是她的话会怎么回答呢?
过了一会儿,她发过来一段话——
“生命是属于自己的,选择活着还是死去都是自己的决定,并不是说活着就一定比自杀正确,自杀也不是代表一个人懦弱,放弃,他觉得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那他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谁都没有权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自杀的人是懦弱的。”
这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回答,让我心里也豁然亮堂,但想到初中生如果接受了“一个人有权利决定活着还是死去”这样的观点灌输,是否会让他们心里产生“我也可以选择自杀”的念头呢?毕竟未成年人自杀的案件太多了,因为各种问题觉得人间无望,于是烧炭自杀,相约赴死,所以我问她:“哇!答案满分!可是跟一个未成年人说这样的话是不是不太合适?”
她说,“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就是持有一种观点,自杀是逃避困难的方式,这么回答没有不合适啊!说完以后再引导——
我们大多数人是热爱这个世界的,哪怕这个世界有很多丑陋的事情,我依然觉得人间值得,因为我比较贪恋这个世界的美好,比如有家人,有美食,所以啊,老师不管世界怎么样,只要有美食,我就会一直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以后你们也会遇到许多难以承受的事情,希望大家在做出选择之前,想一想这个世界的美好~”
就这样,绕回来。”
我暗自惊叹,这可能是我见过解释“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最教科书级别的版本了,海明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作家又是人类中最特殊的一群,回答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轻易地选择放弃,当学生有足够大的阅读量之后,关于作家自杀的疑问,学生自会找到其合理的解释。
作为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可能要很久很久以后学生才会意识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更要能够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小潘在一家教育机构做老师,而朋友小覃是公立学校的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给学生带去的影响显然是更大的。我把小潘的答案转发给小覃,她没有回复我。
教育机构的老师门槛较低,当初小潘去面试之后回来跟我吐槽,本来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进入复试环节的人,专业五花八门,应聘语文老师这个岗位,来的人就有学国际贸易的,经济学的,还有考了英语教师资格证跑来想当语文老师的,这些人居然都过了笔试和初面~毫无疑问,来的人都是被高薪吸引过来的。
好戏在后头,第三轮复试考察就见功夫了,成语比拼、即兴抽题说课、诗词接龙,完全成了朋友B的主场,因为去复试的人中只有她一个是科班出身的,其他专业的人全都傻眼,“光靠高中语文那点积累,还过了三四年,他们早就忘光了,根本就没法跟我比啊!”最后果不其然,只有朋友一个人进入了终面培训。
培训过后朋友B正式开始接课带学生了,我也在上课之余找了一个机构做周末兼职老师,一次吃饭的时候问她带的班换了新老师学生不适应怎么办,她用大眼睛盯着我,说她刚就接手了别的老师转给她的班,带到一半不带了,学生完全不给她面子,看到她就闹着吵着说“啊~xx老师去哪里了嘛?我们不想要新老师,我要旧老师!我们不要换老师!为什么要换老师!”“你猜我怎么着?这是一群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娇气得很,我就跟他们说——
难道你们从小到大都没有换过老师吗?会有哪个老师一直教你们?我告诉你们,人生就是如此,没有谁能够一直陪着你们,不管是老师,还是朋友,甚至有一天你们父母也会离你们而去,当你们长大成人,他们就会变老,在你们之前走到生命的尽头。当改变来临,只有学着去接受,珍惜当下,因为有相遇就会有分别,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她在我面前再现自己如何镇住一群小朋友的时候,我也被镇住了,这么凶的吗?第一次课就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学生不会怕你吗?
她狡黠一笑,还没完呢!打完了巴掌,就发糖了呀!接下来我就说,好了,老师凶完了,请大家从今天开始适应我这个新老师,老师给大家带了见面礼奥!于是,她就掏出了事先准备的一大包巧克力奶糖,迅速俘获了这群孩子的心。
难怪小潘越来越受学生喜欢,这么硬核又文艺的老师,做她的朋友都经常被惊艳到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