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 佳句
-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 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 圆圆故事
- 圆圆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开家长会,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等要求。但我们每那样做,我们只是在最初几天,当孩子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时,在旁边给予她一些指导和提醒。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他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 一天回家后,一直没写作业。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一会玩具,然后有看书,又看会电视。到了该睡觉时,才想起来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哭起来。作者和她爸其实早着急,但是一直装着没注意她的作业问题。这是才表现出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最后圆圆自己决定在客厅写作业,把作业完成了。犯了几次以后,再也没有忘记写作业
- 作者认为,对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世,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他只是个“小时”,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他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不自由干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 前苏联家瑜伽苏霍姆林斯基人文,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回忆批判的态度看自己。正式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人士。没有自我人士,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
- 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话那么多时间陪你培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花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
- “陪”与“不陪”不是形式上界定,而是教育理念。有的家长忙着喝酒打麻将,确实也没时间每心思陪孩子,但是与文中说的“不陪”,是两个概念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 佳句
- 成人在教育儿童时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 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
-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他处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人文只有成年人去知道孩子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管理孩子时,一定要小心,不要占到教育的对立面去。遇到没意见具体的事情都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操纵孩子
- 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
- 他人案例
- 一位家长说她儿子忘了带英语作业本,被老师罚写一百遍“我忘记待英语作业本是不对的”这句话。老师这样做,已完全不是为了教育,仅仅是报复心理下的滥施淫威
- 北京某所小学,要求孩子作业本不许有一个错别字,如果出现油罐车错别字,不要这个字要写一百遍,整个这一页内容都要重写一次。这种方法,他们早已忘了为什么要写作业,他们只是在为“不出错”写作业。孩子们刚刚进入学习的征途,就已经开始迷失学习的方向了
- 2007年4月25号,广东增城某中学一名初一的学生,因为英语考试时说话,被老师罚抄单词,从第一课到第十四课,每个单词罚抄10遍,这个孩子当晚自杀
- 许多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做暴力手段运用与对孩子的惩戒上。从本职上来说,它只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施暴手段
- 圆圆案例
- 一年级时写作业不认真,爸爸无意中瞥了一眼,批判圆圆。圆圆激怒爸爸,爸爸把圆圆的作业本撕掉,要求她重写。但是比之前写的更差,爸爸又撕掉。作者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如果你人文写作业是件不好的事,从今天开始,就不用再写作业了。”圆圆慌了神,得以和圆圆继续聊,解决问题
替孩子写作业
- 佳句
- 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孩子进行学习舞弊,而是以理性对抗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错误,以不得已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孩子生活的更快乐一些
- 圆圆案例
- 圆圆上小学后,作者对作业才去“不管”态度。但是一天圆圆对作业很不耐烦,原来每个生字要写3行甚至5行。作者确认圆圆都会写后,帮圆圆写生字。而且从那以后,经常替圆圆写作业,写那些由圆圆自己了做确定。而且自从开始替圆圆写作业,她对写作业这件事越来越坦然了,心理上轻松了,反而更自觉。保护了学习兴趣,有了更多业余时间
- 孩子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一定要注意给孩子流出自由安排的时间,切不可让写作业、练琴、上课外班等这些事把孩子的时间占满。正像空气对于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时间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供他思考雨学习直接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自由时间”绝不可以拿来看电视上,这个时间可以让孩子读书、找小伙伴玩,或者和家长一起跑步、打球、下棋等
- 他人案例
- 一位家长,孩子已上小学四年级,平时总是不喜欢写作业,家长一方面觉得作业太多,另一方面有总担心孩子学得不扎实,天天严格地检查孩子作业。听了作者故事,准备实施。本来孩子非常高兴,过了一会来考孩子,结果还有两个不会,又罚孩子写10遍,孩子情绪非常抵触,结果还要继续惩罚
- 一开始就缺乏诚意,与其说想帮助孩子,不如说知识想用这种方式试探孩子,实施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家长一改变,他就能跟上趟。本来替孩子写作业是为了让孩子摆脱不合理作业的役使之苦,到头来却又把作业变回“刑役”
不写“暴力作业”
- 佳句
- 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第一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然若和缺乏独创性
- 儿童当然也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全面滴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成和健康
- 圆圆案例
- 数学老师突然要求默写定理,要求一字不差。结果全班覆没。作者对圆圆说,写一遍就行,因为已经理解和默写正确了,把圆圆从为老师写作业拉回到“学会”写作业。可是老师第二天因为遍数不够,要把整本书罚抄,作者通过饼干来说明作业多少才合适。
- 死记硬背坏处多,对学生智力和学习的伤害真是再怎么过都不为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学生司机硬背的行为多有谴责。而且破坏了学生兴趣
- 作者理解这位数学老师,主观上很想把数学教好,但由于文化底子浅,使她在教学中力不从心。一个自身学习能力低下的人其实也不会教别人如何教学,另一方面骨子里很自卑,经常有些很变态的做法。比如体罚学生,捏学生脸蛋,连圆圆都被捏哭过,跟学校反应也没用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 佳句
-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 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
- 理论
- 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 提到“刻苦”或“吃苦”这一类学习态度,我们习惯于欣赏它所表达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总是忽略它里面包含的哪个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作为成人,在考虑一个问题的因果关系时,会为了结果忍受过程的痛苦。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学习过程的苦,换取学习成绩的甜-这样的思路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它到了孩子那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不良暗示。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适的“苦”感觉联系到一起
- 杜威认为,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
- 不刻苦的孩子好像忘记了学习这回事,他们总是把时间消磨在看电视、打游戏、踢球打电话等事上。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要孤立地看待,不要简单地把责任归到孩子一个人头上
- “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
- 作者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 只要要用我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他,学习是件“不苦的事”。至少让他觉得这件事像睡觉吃饭一样正常而必需
- 圆圆案例
- 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表现出松懈。作者采取两个办法,找了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二是和她一起读了《科学的故事》。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子从地狱中钻出来,圆圆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
- 他人案例
- 一个中学所在老师高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男孩所在的家长被邀请给在校家长们讲自己如何培养孩子。这位家长经验就是“没别的,就是逼着他用功”。黄安家长不善于捕捉细节,没发现自己行事的精髓,往往只能按俗套谈出一些表面的东西
- 经常看到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艺术家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经常当做“刻苦努力”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平常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身于喜爱的事情的“乐”
不考一百分
- 佳句
- 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 庸俗目标只能带给孩子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行程畸形的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 他人案例
- 小女孩兴冲冲地对来接她的妈妈说“我数学考了98分!”她妈妈听到人家考了100分,脸上顿有不满,孩子原本兴奋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 一位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孩子期末考试语文98,数学99。我们一听连连称赞孩子真棒,妈妈倒也高兴,愉快的白孩子一眼,嗔怪的说:“看你这臭显摆,班里有好几个孩子考双百呢”
- 话语中的价值观的就是100分才是好样的,把学习变得急功近利,不但让孩子有虚荣心,还教唆孩子去嫉妒
- 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的的得到满分上,而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学习动机上误导孩子,对孩子考出满分后的种种许诺,看似和蔼,实则粗暴,没有多少激励作用,却给孩子施加了很大压力
- 精明的商人每逢期中、期末考试,他就个给儿子各科请来家庭教师,对儿子说“爸爸不怕花钱,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行”。不断把学习目标定位在“考试”上,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断地关注“名次”来扰乱孩子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制造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在心态上变得虚浮;不断地用钱来轻薄知识,让孩子学会庸俗思维
- 理论
-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上,成功共计国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在训练中或赛场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跃过横杆,而总是考虑场上观众如何看他
-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未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经越来越撺掇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
- 圆圆案例
- 作者和先生绝不因为孩子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望,引导她踏实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如果一张考卷85分,经由自己修改又作对了,那么就用铅笔在原分数上写上“94”。让圆圆认识到,只要去解决一个错题,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绩;如果把错题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试的最终成绩都会是100分
- 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
考好了不奖励
- 佳句
- 把奖励当做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 圆圆案例
- 考好不奖励,考坏不批判。放假了带她去买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只是因为这衣服好看,绝不把她的考试成绩和这件衣服联系起来。考试成绩本身就是奖励,父母合上成绩册时一句 谈谈的“很好”和严重的愉悦,就已经足够激励孩子再接再厉了
- 他人案例
- 一位妈妈用考好了去游乐场,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出国旅游。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其实只有一种办法,就是物质刺激,区别只是奖品的不同
- 物质奖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会产生不少的副作用
- 学习上变得功力
- 败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 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
- 最好考试前什么都不说,也不对孩子提任何名次要求。当孩子那会第十二名这个成绩时,赞赏敌对孩子说:“不错,都快进入前十名了”
- 一位家长用奖励时间的方式,考试85分以上就可以上网玩游戏2小时,其实和奖励物质一样。把学习和玩游戏对立起来,那么愈发讨厌学习。可以把上网变成一种任务,每玩一次挣10元钱,买一样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