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其中就说“你自己是个什么人”,是决定你的孩子会是个什么人”的最大因素。比如有个指标说家里藏书多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 这难道是因为孩子从小接触书,就对书籍有亲切感吗?
其实答案更可能是家里书多的家长爱读书,爱读书的家长素质高,素质高的家长基因好。如果家长本人就爱阅读,那么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学习成绩会更好。
可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总觉得放任自流肯定不对,你总得做点什么才放心。再者说来,好家长和坏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的确有很大不同 —— 那就算我基因不行,我想模仿一下那些好家长,这总可以吧?那么好家长,都对孩子做什么呢?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帮助他们阅读。比如对上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家长每天在固定时间带着孩子阅读或者读书给他听,他的阅读理解能力会比同龄人高出1年的水平。
等孩子15岁之后,家长最好和孩子多讨论一些文化、艺术、电影、社会新闻方面的话题 —— 总之就是那些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这将对孩子的思维能力有很积极的影响。
哪怕对孩子没有直接的好处,也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我之见,关注公共事务并不仅仅是奉献和牺牲,更是在培养主人翁精神和承担更大责任的勇气。
美国强调自尊教育,可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正能量的夸奖对孩子的人格完善有帮助。只夸奖不批评的做法可能根本就是错的!学习本来就是个充满挫折感的过程,只有严格要求才能真正进步 —— 你要正能量,就不能确保严格性。
针对美式的泛滥表扬,家长应该怎么表扬孩子呢?
这本书说,正确的表扬得满足三个要求:
具体。你不能空洞地夸孩子聪明。如果他并没有付出努力,这种夸奖反而有害。正确的夸奖方式应该具体指出孩子哪件事情做得好。
稀少。不要轻易表扬。美国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的表扬是最多的,而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最差的。
真诚。你必须表现出对孩子所做事情的真实兴趣。
最好的家庭其实是什么样的呢?
是权威型。
它既保证了家长的威信,孩子做什么家长说了算,又比较宽松,孩子把家长视为可靠的依赖。既严格又温暖,就好像中国人说的既有严父又有慈母的感觉。在美国,亚裔家庭在这点上做得最好,在白人中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能做到这点。
野马有话说:
所谓“言传身教”我认为不是有了孩子后刻意“装”,更应该是在准备要孩子之前,培养希望自己孩子具有的优良品格。毕竟孩子的观察力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敏锐,你到底是什么样子,孩子是会感受到的。
可是如果已经有了孩子却还没来得及培养种种优良品质,怎么办?
1. 2岁以后:多讲睡前故事
研究表明,美国最优秀的500位公众人物,受教育方式、程度以及最终成功的方法都不同,唯一一个共有的特点:爸爸妈妈小时候都给他们讲睡前故事。
关键点:亲自给幼儿讲睡前故事。
原因:
1. 0-6岁是与宝宝建立亲密联结最好的机会
2. 每个故事都有可能在幼儿心灵植入新的概念以及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因此需要家长精心挑选故事。
3. 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促进问答与交流。最大程度的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2.15岁以后多和孩子聊聊公共话题
艺术、电影、国家大事等都可以,培养主人翁精神和承担更大责任的勇气。
另外,孩子在培养过程中,美国的家长常常不停地表扬,然而从结果来看,没直接卵用。再从我身边的事来看,班上一个在家整天被夸的宝宝,在学校除了表扬,完全不能接受批评,否则就满地滚爬了。
其实家长的目的无非是想要认可儿童。表扬更重视结果以成人对结果的评价,频繁地表扬,会让孩子依赖于外部认可,而不是对自己所做的内在肯定,他们会认为只有别人认可自己了,自己才有价值。
这时候,鼓励的方式要比表扬更有意义。
所以要谨慎表扬,或者说“多鼓励,少表扬。”鼓励的时候要具体,突出儿童所做的努力,促进其自我评价。
比如:
表扬:非常棒的手工作品!
鼓励:我发现你的画里有很多细节,比如你在树上添了树枝,你应该花了很长时间画它,真不错!
爸爸妈妈们?不知你觉得哪种方式更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