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号晚上,我登上了北上的火车,从深圳到北京的远途旅行,卧铺是我最好的选择。带上朋友几天前送的那本书,正好在车上看完。而且,根据过往经验,在车上我还能交到朋友。
上车后,看了2个小时的书,我就在放下书,坐在座位上观察,看周围谁会先打破沉寂,展开话题。然而,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的床铺上,听着歌,看视频,或者单纯发呆,没有跟人交流的意愿,那还是不要打扰为好。毕竟,有心交友,也要找好切入口。//
不久,隔壁的2位男士就热切地聊开了。我凑上去,在旁边坐下,寻找时机。一会儿功夫,已经和两位熟悉了。他们一个是50后,八一年退伍转业,现在是深圳一家国企的科长,快到退休年龄,我称汪总。另一位,是和我同龄的80末兄弟,右胳膊有点残疾,在深圳高档餐厅做包子,我称周哥。
一开始,是汪总主导聊天,他聊到了自己当年当兵的经历,聊到了自己每年一次开车自驾游的精彩,以及自己听讲座,看书上网的所见所闻。语言生动,饱含深情。“我参加培训,公司专门给我们请到了日本的专家。几句话就让我对这个专家印象深刻。专家说什么呢?‘你们知道“标准”这个词吧?我无权评价中国,但在日本,我们把“标准化”作为一个民族的信仰!’所以咱们不要看不起小日本。它的先进性,它所蕴藏的能量,不容任何一个中国人小看!“
周哥,则讲了刚来深圳时,因为身体残疾遭遇的一系列的歧视。“这个世界真他妈黑,你知道我他妈当初有好几次就想从深南路的天桥上跳下去,一了百了。”“我们老板,真他妈有钱,开了几家早餐连锁店,每年至少赚大几百万。儿子上贵族学校,每年糟蹋几十万,都没说给我们多发一分钱。”“让我看书就是受罪,哪有打麻将来得爽!”
大概半个小时以后,我就感觉到,汪总已经没有兴趣去接周哥的话茬了。我则为了礼貌,还在敷衍地应和着。
之后,就是我和汪总两人交谈甚欢,如遇知己。周哥呢,就不太能插得上话了。只是偶尔说一句:“真羡慕你们读书人,见识多。”//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有点奇怪?毕竟,周哥和我是同龄人,理应有更多共同话题!而汪总的儿子,年龄都要比我们大。然而,我不由自主地喜欢和汪总聊天,却和周哥聊不起来。为什么呢?
周哥的话语里,始终只能围绕着自己生活的是是非非,和从自身经历得出的,直观朴素的结论。我和汪总聊天,说到我们阅读、听讲座的收获时,他没有想法,也没有观点,所以,他接不上话。
而汪总,虽然是年近六十的人了,却仍然热心地在学习和探索新事物、新知识。总能在谈话中带给我们新鲜感,带给我们惊喜和启发!//
在座各位,如果我把汪总归类为:“有趣的人”,而周哥,则不是。大家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那么我们进一步发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区别呢?毕竟,没有人生来就是有趣的。
这就是今天我想表达的观点:一个人学习,或者不学习,经年累月以后,就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别。周哥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又处于深圳这个急速变化、年轻人聚集的一线城市,有太多的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却并没有收获什么。如果我们的话语里,只有眼前的柴米油盐,对学习新事物从来没有兴趣,不读书,不思考,甚至不来畅言锻炼和成长,来了,也不上台展现自我,或许,我们就是别人眼中无趣的周哥。
亲爱的小伙伴,你是愿意做周哥,还是愿意,做汪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