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一间屋子里,有一台用了许多年的挂钟。这个挂钟除了陈旧些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却又有些神奇之处。每年暑假我都会回家乡家看望奶奶,每每看见这个挂钟,心里便会放松些,不会再想数学题还没解完,不会再想稿子还没写完,似乎奶奶的挂钟有种令人安心的作用。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更加“科学的解释”。那天手机正好收到微信,恰好看到微信上的时间与奶奶的挂钟相差了5分钟,对,是奶奶的挂钟慢了五分钟。开始怀疑了一下手机是不是错了,不过心想手机是国际对时,不太可能出错,那就是奶奶的挂钟慢了五分钟,我竟然没想到,这慢的五分钟便让我有了放松的感觉。发现这个现象之后,我并没有将其告诉奶奶也没有调准回来,倘若调整回来,一定打破了奶奶优哉游哉的慢生活。这个慢五分钟的世界,奶奶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更多。
上小学时,总害怕迟到,老师或者父母总建议我们将闹手或手表调快几分钟,这样就可以避免迟到了。慢慢的,我们开始将时间调快,约会见人调快时间,写作工作要提前完成,建房工地要提早竣工,我们好像一切的事情都在与时间赛跑,我们将钟表调快,确保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也随之加快。加快时间,似乎,我们得到了什么,似乎,我们也失去了什么。
至此,对于时间的快与慢,我有些迷失了,奶奶的慢时间给奶奶带来了晚年生活的幸福,青春的加速度好似却让我们更加痛苦的生活在迷惘之中。我开始思考对时间的态度。
对于时间的认识,始于钟表,先是开始认分针,时针,后来是认识日历,新历、农历,似乎觉着时间这个维度便是钟表与日历的集合。渐渐的,却发现,钟表对于时间的定义,仅仅是数字的集合,我们生活在这个数字的集合之下。当我要吃饭,不再说是自己饿了就吃,而是有一个饭点,到了上午八点,便是早餐饭点,中午十二点,午餐饭点,晚上七点,晚饭饭点;当我要睡觉,不再是说困了就睡,而是有一个睡觉,中午一点钟,便是睡午觉的时候,晚上十一点,便可以开始睡晚觉了;到了早八点我要去早读,晚七点,我就要开始晚自习,十一点宿舍熄灯,好像大多是做很多事情,都离不开时间,也渐渐的约束在钟表日历的数字集合下面,自己失去了原有对于时间的掌控。
其实,钟表与日历对于时间仅仅是一种工具,给予时间正确的客观的定义,客观时间的快与慢并不会随外界发生什么而改变,一分钟还是等于六十秒,一小时还是等于六十分钟,一年还是三百六十五天,真正对于时间的快与慢,其实来自内心对时间的态度,每个人每天拥有了相同的时间,可对待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将决定可以成为怎样的人。
有些人态度茫然,有大把时间却不知做什么事情;有些人态度焦虑,他们和时间赛跑,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有些人对时间是无助的,他们知道有很多事情做,知道时间可贵,却在行动上停滞不前;有些人甚是随意,时而投入,时而松散,人生如树叶一般,随风飘散;还有些人.......
看过一个外国作家对于时间态度和视角的理解。自己将其归结为可以分为五类。
一、积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类视角的人常常回忆过去发声美好的东西,他们怀旧,他们感恩,珍惜友情,亲情。
二、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类视角的人常常想起过往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责备自己,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通常比较颓废。出现心理疾病的风险较大。
三、享乐主义视角,具有这类视角的人以享乐的视角看待当下,及时行乐,过去和未来都不重要,这类人的幸福感较强。也容易造成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四、宿命论主义,他们常常认为当下的难题无法解决,是因为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不去做积极的改变。
五、未来视角,这类人以未来作为谋划,具有前瞻性,更关注待完成的目标,他们追求效率,愿意为未来放弃当下美好生活。
生活与成长,就像一次长途旅行,不是单一的直线,不是不变的速度。相同的,对于时间的态度,并不能一沉不变,以上五种视角并不是完美的,应该要相互结合、随需而变,快慢结合
我觉得生活中多采用积极的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场景,少采用消极的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学习上班工作时就应该采用未来视角,提高自己的效率,让当下行动更好满足未来计划。相反,工作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是不是想着明天开什么会,要交什么报告呢?其实大可不必,何不采用享乐主义犒劳一下自己呢。一年春节回家,这时也不必想着下一年的计划,何不采用积极过去主义想一下一年来与家人走过的时光呢。
时间,无非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合体,作为年轻人,与大家一样,焦虑是常有的事。对于时间的态度,我想,采用的视角也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不断切换,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对待过去和未来,然后回到当下;也要从当下,延伸到过去和未来,这样才可以对时间有一个很好的掌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