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的汉口,有一条路叫“黎黄陂路”,还有一条街叫“黄陂街”。
武汉地区有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无“陂”不成镇。意思是说:在湖北,没有哪个地方没有“黄陂人”的。黄陂以前叫黄陂县,在汉口的北面,后来并入武汉市,称为“黄陂区”。黄陂区自古以来都是“人多地少”的地方,所以外出务工经商是黄陂人的传统习惯。
黎黄陂路一带在清朝中晚期,是黄陂人在汉口的聚集地,当时叫黄陂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俄,法,德,日先后在汉口强设“租界”,这里被划入“俄国租界”。这条路经过俄国人修整后,被称呼为“夷玛路”。当年聚居在此的黄陂人被迫向沿江一带迁移,便形成了现在的“黄陂街”。
1911年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时任满清驻鄂陆军统领(军长)的黄陂人——黎元洪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次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民国五年,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去世,黎元洪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七年后被迫辞职,民国十七年病逝于天津。
我国自古都有对显赫人物以其籍贯相称的习惯,比如唐代的韩愈被尊称为“韩昌黎”,明代的张居正被尊称为“张江陵”,所以黎元洪也经常被人尊称为“黎黄陂”。
二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收回汉口的全部租界。为纪念黎元洪在建立中华民国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于1946年正式将这条充满欧洲风情的繁华街道更名为“黎黄陂路”!
当年的黎黄陂路虽然地处俄国租界,但是居住在两旁栉比鳞次的欧式建筑中的人却来自欧美多国。位于黎黄陂路的武汉市中心医院,以前叫“万国医院”。原因有两个,曾有二十一个国家的医务人员在此工作,为所有在武汉的外国人优先服务,包括12个国家的领事馆、30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
除了万国医院,黎黄陂路还有十多处租界时代的著名建筑。比如“俄国巡捕房”,“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悲壮诗句就是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巡捕房关押期间写成的。黎黄陂路旁边的“中共八七会址”,是当年“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策源地。除此之外,还有中外闻名的“共进会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基督教青年会”、“民国政府财政部”等旧址。
600米长的黎黄陂路是从晚清到新中国建立的60年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缩影,是中华民族从千疮百孔的旧社会奋勇崛起于东方新时代的真实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