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课间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课上积极参与班级课堂活动,是班内较早适应小学生活的学生之一。
然而,入学一个月后瑶瑶的爸爸在微信中给我留言,大意是希望老师在课上多关注孩子,孩子由于多次举手得不到老师回应很受打击。后来和本班的数学、科学老师交流,两位老师都收到瑶瑶爸爸类似留言,很是无奈。
孩子是父母的百分之百,是老师的四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是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所决定,老师也希望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然而当前的班级规模使得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聚光灯下,可是老师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对一个学生过多的关注,便会分散对其他孩子的注意,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自私的表现。家长以自己孩子利益为出发点,而老师却不能只考虑个别孩子。
像瑶瑶爸爸一样的家长不在少数,需要先搞清楚的是不是所有课都需要向孩子发问,比如练习课教师极少提问,新授课也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一节课中会被全部提问,如果那样整堂课的正常教学任务将无法完成。
孩子在向家长阐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首先不要带有色眼镜来评判教师,其次要引导孩子,这次叫不到你下次老师会叫你的,或者大概是这个知识你已经掌握的很好,所以老师会多关注还没有理解的小朋友。如果家长在和孩子交流中带有对老师的不满情绪,久而久之会传染给孩子,孩子对老师及其所教课程必然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受伤害的会是谁可想而知。
另外有时孩子在与家长交流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带有消极心理,反而是家长极端敏感。班里曾有一个孩子上课时自己把橡皮碰到地上没有发觉,课间前排同学捡起来不知道是谁的正在想解决方法,丢橡皮的孩子看到要回去,这本是一件同学间极为普通的小事,学校内每天都在上演,孩子在向家长叙述时并没有带上个人评判,仅是同学捡了我的橡皮这个事实,然而在家长的耳朵里就变成同学拿了我孩子的橡皮故意不还给孩子,认为自家孩子吃亏,并上升到社会公德的高度,硬是要求老师把捡到橡皮的孩子的家长请到学校谈话,后来搞清楚事情经过甚是没脸。
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总担心孩子受到欺负,揣着一颗玻璃心护着孩子,那孩子吃亏的时日还在后头。
我一直不太赞同“家长是孩子的保护伞”这种说辞,至少在学校里家长就不能时刻看顾孩子,当然老师也不能,很多安全事件、同龄人之间的打闹矛盾都是瞬间发生,无法监控。学校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让孩子学会一定的人际交往沟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家长事后处理更有效,毕竟走向社会没有谁能保护谁,总要让孩子自己强大起来,学会保护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