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关心”便“唠叨”
从心理学来说,父母的唠叨是出自于一种紧张、不放心,很多时候是说出来让自己安心,不是说给孩子听的,父母通过唠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证明:我能够对孩子做的事都已经做了。
唠叨”-股分为四种情况:关心式、命令式、习惯式、发泄式。
关心式:家长的出发点是对孩子的关心,但这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
命令式:家长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通过命令式的语气和孩子沟通。这样的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习惯式:一天嘴上不唠叨就不习惯,和孩子相处未想过采用其他好的沟通方式和有趣的话题,也没有意识到唠叨是无效的。唠叨成了关爱孩子的习惯方式。
发泄式:自己心里烦或者孩子让自己不满意,就会通过唠叨宣泄自己的情绪。
无论哪种方式,父母对孩子不停地唠叨指责是无益的。
怎样解决唠叨?
第一要相信孩子。任何孩子都想变好,都有上进之心。孩子一时表现不好并不可怕,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共同寻找改进的有效方法。
第二要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强的“ 控制欲”,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风景,有权利决定怎么做,不可能也不必要小事顺着家长的意愿去做。
第三切记就事论事。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就告诉他错在哪里,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多费口舌;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千万不要新账旧账一起算, 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一遍,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
第四是要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改变。因此,家长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品格修养等。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第五学会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责任的情况,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越组代庖,孩子做不好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比如喜欢睡懒觉迟到了被老师批评),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人生最终需要独行,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成长,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这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第六是学会等待。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的说教能立竿见影,孩于能够到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其实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还没有理解,一时无法做好,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间不会因家长着急,唠叨而缩短。
说明:文字来自《别和叛逆期的孩子较劲》,如侵权,联系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