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林清玄
近期读了林清玄先生的《人间最美是清欢》。可以说这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去涤洗自我的心灵,去探索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读后林先生的文章,总有一股清泉在脑海里一涌而出,不是很急促,有一种涓涓缓慢清明的意味,不是沉重的,很轻快。
我有喜欢翻阅书籍作者生平的习惯,介绍林先生时,我着重看了作者开始创作的年龄,是17岁,以前对此一直是云里雾里的,现在我记住了。17岁创作,在20岁出版作品,对这位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的当今作家,我是记忆极深了。
些许是林先生对苏东坡是意道相同吧,在前言中就颇爱引用苏老前辈的词句。本书名就来自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最后一句。
文章语言朴素,流畅如水,看似平凡则又极不平凡,其中蕴含的哲理是要我们去主动思考的。
论人生,欧阳修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王国维是“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谈惆怅,“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的悲词萦绕耳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望之惆怅,随之更仿徨;“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的这句直道中了林先生的心思,清明清明,更多的是指心境上的。
品清欢,它的境界很高,简单来说就是对生活最朴质的热爱。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豪放乐观,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样的洒脱追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的悲凉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独光.”那样无奈愁苦的哀叹。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是平静的。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心总是不用带任何的负担;读后也不会再有先前的郁闷与愁苦了,对于我这样的,在适合不过了。
你会发现在读林先生晚年作品时,林先生大部分的作品和“禅”有关。这是什么原因?在这本书较尾中提到,林清玄先生在偶然间从抽屉里翻到了本书——《至尊奥义书》,上面有句话:“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觉悟。”
在这本书中关于禅还是提到了很多的,但是最集中的还是在《星月菩提》一书中。这也就成就了林老先生现如今的思想以及文笔了。在书中林老先生把这禅师境界称之为“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我们虽还不能至,心向往之。
谈个人
散文在『小千世界』小节中提到过这么一句:“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是的,个人有个人的思想,在芸芸众生中,你不用和每个人去交心,你拥有你的‘小千世界’,在你的精神世界里去思索,去探寻也是不错的想法。你的秘密不用每个人都知晓。
谈智慧
人世间的规律你总是能无形地去抓住它,林先生曾云:“真实的智慧是来自平常的生活,是心海的一种体现,如果能听到心海的消息,一切都是道。”林先生的境界无疑是极高的,虽我的理解能力不是特别高,但大抵可以认为是智慧来源于生活,所有的灵感的突现都是有基本的生活做支撑的。
谈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这两道为人生织棉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无情。”亦或是“岁月当是最好的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就便如云烟无行。”林先生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地去穿梭,不断地去思考。林清玄先生也感叹着时间的“逝者如斯”,称其为无情的做法,可又有谁可以掌控这一切?人生在世,珍惜眼下,安好就好。作者的乐观意境是不可比拟的。
谈情爱
在佛教中有“三毒”,是嗔、痴、贪;在凡尘间,最毒的算是情爱了。林清玄先生是这么说的:“生命中真是有不少不可逃不可抛的东西,名利还是在其次,至少像一壶酒、一份爱、一腔热血都是不易逃的,尤其是情爱。”亦或是“人纵使能相忘于江湖,情却是比江湖更大的。”
经历过婚姻上的坎坷的林清玄先生,对于爱情他有不同的见解。
林清玄在书中是这样写到: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前后又遇见了陈彩鸾、方淳珍二人。陈彩鸾在前后的婚姻中是个意外,二人并没有感兴趣的话题,在那段婚姻中,林清玄先生更多的还是无奈啊,后来就分开了;在接受邀请演讲时,他遇到了方淳珍,一位素衣女子,后来两人喜结良缘了,也算是有个较完美的婚姻。
谈觉悟
在这一方面,前面有所提及。林先生曾经说过“我只能看到树的外观,不能了解树的心情,就像我从树身上知道了春的信息,但我并不完全了解春天。”在这里他谈到自己并不是完全了解春天,但从树身上他又能发现春天,这是觉悟;“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挂之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在书中林先生是这样说的:荷,它更像是年轻的少女,有青春的活力;然莲,则是有点妇女的意味了。这也是觉悟。
谈人生/自我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生活在风涛泪浪里的我们,要做到不畏人言人笑,确是非常不易的,那是因为我们在人我对应的生活中寻找依赖,另一方面则又在依赖中寻找自尊,偏偏,“依赖”与“自尊”又充满了挣扎与矛盾,使我们不能彻底地有人格的统一。
这句话我反复地咀嚼了,对林先生的敬意忽地升温了些许。你不可能每日对自己不苟言笑,也不能去束缚别人的谈笑的自由,越长大,你越学会了伪装,但但凡你有一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你就不能不收除你以外的任何影响,即使它的影响微乎其微,在生活中,我们一直有个依赖心理,那是人的潜意识,也是本能反应,但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既想去依赖他人又想在他人面前找寻所谓的存在感与自尊感。故林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了。
亦或如这句话,“人人都有一面镜子,镜子与镜子之间虽可互相照应,却总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别人的喜怒哀乐上,就永远在镜子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脚的地方。”
虽上天安排,但也躲不过际遇,“空谷足音,谁愿意驻足聆听呢?”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可能你身处豆蔻年华,心怀少女心,心智未开朗,很多事情模糊不清,敢爱敢恨,天真纯情;可能你是从很远的地方来,为了你的理想而死死支撑着,也许你会感觉到前方更为迷茫,但请看清脚下已走了的路;可能你是懂得世间人情世故的中年人,此时的你已看透了世界的一半了,虽已四十朝上了,但也活得开朗明白,知得不言,才是人最大的修养所在。
失败,在人生中几乎是必然的,跌倒的价值使人坚强,失败的意义则是让我们更珍惜人生。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跌倒,学会了认识失败,等于学会了人生的一半了。
心存豁达,心境开阔,拿的起放的下才是生活的真谛。独到清欢说的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心情开朗,为人真诚,做事落落大方方能不拘小节。做到真正的清欢,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会放下,放下以前阻止你前进的包袱,你才能真正的大踏步行走在未来的的路上,到那时,你会觉得每一天都是那么的美好。
愿你今后似昔人,但非昔人。人生就是这样,你只有不断地去追求,才能迎接更美好的自己,做到独到清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