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是他给全人类的礼物】
—转发微博“植物人史军”的文章
【今天,在全民自发哀悼的日子里,植物学博士史军在自己的微博上,用浅显平实的文风说清了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和他的成就。这样毫无矫饰的风格,也许是送别与纪念袁先生,一位脚踏实地的科学家,最合适的方式。】
说到中国水稻就不能不提杂交水稻,说到杂交水稻,就不能不提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从来不自称科学家,他说自己充其量只算一个农学家,一天到晚跟农田打交道。但就是这位“农学家”的杂交水稻理论帮助中国水稻产量在过去20多年间翻了一番,让14亿人免受饥饿的威胁。如今,水稻产量还在不断攀升。而这一切都要从50年前的那株特别的水稻说起。
袁隆平先生毕业之后就一直在从事水稻的育种工作。这个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从稻田中选出那些谷粒大,穗子长,抗病虫的稻谷保存下来。等来年开春,再把这些谷粒播种下去,就能得到更多更优质的稻谷了。
但是,这个过程漫长而枯燥,很可能有好多年都不会出现好的种子。有的小朋友可能会说了,把那些长得好的水稻进行杂交,不就能得到更好的种子了吗?这话说的没错,并且从很早之前开始,这个手段已经用在西瓜,西红柿之类农作物身上了。在很长时间以来,杂交为什么会带来高产量,这一直是一个黑箱。
2010年,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和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在这个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导致杂交产量大增的原因,竟然是一个本该促使西红柿开花的基因失去了作用,于是这样有“缺陷”个体只会长出更多的茂盛的枝叶。当这些“缺陷”个体跟正常个体杂交时,茂盛生长和结果这两组基因就结合在一起了。于是,杂交个体就有了高产特性。
但是,水稻的杂交并不容易实现。水稻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的雌蕊都会被自家雄蕊产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我们把外来的花粉送上去,也就不可能出现杂交的个体了。
袁隆平先生并没有放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稻田中发现了一株稻穗特别壮硕的水稻。他把这个稻穗细心收好,播种到田里,结果发现,种出的水稻全然不像它们的母亲那样健壮,不仅稻杆高高矮矮差异明显,连谷穗也是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过,这样的天然杂交个体出现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在自然传粉状况下,水稻的异花授粉比率低于5%。
那么,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小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稻穗上都有上百个小花,每个小花有6个雄蕊,想要把这些雄蕊挑拣干净,简直是不可能任务。那水稻育种就进入死胡同了吗?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大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谷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了中国顶尖的杂志《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可是意外发生了,由于社会运动的影响,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实验受到了阻挠,连实验的种苗也被尽数毁坏,就这样,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
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在一口废井中找到了5株秧苗,实验就此继续。但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这些杂交后代,并没有如大家想象的那样长得更高更壮。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原因究竟何在,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正是它,拯救了杂交水稻事业。在引入这苗名叫“野败”的水稻个体之后,整个杂交水稻的道路被打通了。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10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袁老对于人类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杂交水稻的核心技术理论,有一段时间有人把这一工作说的一文不值,其实一是哗众取宠,二是没有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即便抛弃这些工作,袁老也是中国极少的科学家明星,这是极其稀缺的资源,会极大影响中国人对科学的态度。袁老的工作值得我们永远尊敬。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