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后感《从11个版本,看支付宝迭代!》

观后感《从11个版本,看支付宝迭代!》

作者: 一_06ce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18:41 被阅读0次

    最近看了一篇写的很好的文章《从11个版本,看支付宝迭代!》,链接如下
    http://www.sohu.com/a/205527749_348231

    作者感觉既严肃又有点俏皮,文章确实是很值得一看的。
    一下就当是写个观后感吧。

    1.功能的分类与整合
    对于容易使用户产生混淆的功能,要么就做好强烈的区分,要么就早到共同点把他们整合起来;
    比如支付宝的生活号和服务号,用户总是会混淆2者,导致使用流程错误而重新开始,所以最后就直接把2者给合并了。

    2.维度的细化
    “在把附近热评榜变更为人气榜、大牌快抢、口碑排行三个榜单(类别);由评价量维度到综合维度(人气榜)、评价量维度、价格维度(大牌快抢)、菜系维度(口碑排行),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方式,”。
    卡券也是被细化分类了,证件夹的加入,让卡券功能变得越来越像钱包,也就意味着这一功能还有更多的想象。
    这种把维度细化恰好和前面提到的把类似功能的分类整合相反,这个分和合的度的把握很重要。更细的维度可以丰富用户的选择,但同时留下了维度过多,用户容易无所适从的隐患。
    文章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减少过多的维度、合并相似维度。
    我的想细化的话应该是针对本页面的主打功能,可以适当的细化分类,分类的标准是用户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条件分类,但是一般不多于3个,5个是顶。如果是低频使用的非关键功能,不如上面的生活号和服务号,合并然后给出合适的分流提示也不错;

    3.低频使用功能的处理
    比如原来支付宝主页的的亲情圈就直接被删除了;
    “不常联系人”的目的是类似于把不常联系的人整合起来方便批量删除,实际的使用频率低,这一点就不应该再把它放到首页;同时考虑到支付宝的支付工具的属性,这不同于纯社交功能,所以不存在删除好友这个功能,那么就不需要建立在删除好友基础上的不常联系人功能了;

    4.交互设计把用户分成3大类:
    主流用户:掌握主要功能的使用方法,但是不会有学会使用这个产品的所有功能的想法;
    随意型用户:使用过类似的产品,有探索的兴趣接触更复杂功能;
    专家型用户:愿意探索,并愿意提出各种改进建议;

    不同的类型的用户对统一功能的使用流程要求是不一样的,文章中提出的既要满足主流用户有满足专家型用户探索欲望的办法是:主流程需要足够清晰以满足主流用户,不显眼的位置添加复杂功能的入口,以满足专家用户。

    “设置”就是专家型和随意型用户的需求,主流用户很少用;所以现在大多说应用会弱化;
    文中讲到9.9.3-9.9.7 个人页的变化 就把设置弱化了。
    这让我想到蚂蚁借呗的帮助直接就是右上角的三个点;

    我对几种用户的理解是主流的用户注重的是简单明了的满足直接需求,探索型和专家型希望的是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的优化的tips,要的是技巧性的使用;

    5.入口的设计

    6.功能概念导致的用户弃用;
    这个是由首页增加的“生活服务”的分类,联系到的微软的office套件就曾经根据用户的使用频率显示或隐藏word中的功能,实际却导致了一系列混乱。用户会觉得,既然我不确定这一栏到底会出现什么功能(如图),那我就不用或者不看这一栏。
    这个也关系到功能性的入口的确定性。

    7.图标
    文章的作者有了4点关于检测图标可用性的维度,避免出现含义不明:
    视觉复杂性:即图形细节的多少
    熟悉性:即用户对该图形的熟悉程度
    语义距离:即图标与其表达功能含义之间的语义距离
    具体性:即图标的具体或抽象程度
    这个对应的是口碑页面的个人详情图标的变化;

    8.对广告位的处理
    这个对应的是以前在支付宝的首页的关外在顶端,后来被调整到了中下部;这个取决于要体验还是要转化率;

    9.产品中的功能点的优先级是会随着产品的发展产生变化的,所以应该及时的发现调整产品中的功能的优先级;
    “收款”这个功能如果是做MVP的时候,肯定是不会是优先级最高的,所以他被放到了比较深的地方,但是后来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多样化就这个需求被提高了,那么就需要把它做到首页上这种重要位置上来。

    10.对于数值,金额这类的东西,是否要显示,在哪里显示,何种形式的显示,要结合产品对用户的引导思路和显示场景的使用习惯考虑好。
    “这么处理是有问题的。总资产的构成是“余额+余额宝+定期+基金”,所以,单纯的知道余额的数字没有任何意义。更何况支付宝会推荐用户将余额转入余额宝以获得更多收益。形象的比喻是,如果我打开钱包,想知道里面有多少钱,只看一个夹子是不够的。”

    11.眼动图
    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但是如果是手机的话,就右手握机的习惯的话,右侧和下侧的按钮或功能点的使用频率会比左侧和上侧的更高;
    这让我想到看到一个艺术新闻的app,他的导航栏是设置在下侧的,这是区别于大多数的app的,就我个人而言,接受度很好;

    12.行为流程
    对于餐饮类会提供2个版本:生活版和旅行版,生活版的的关注点在日常本地的生活服务,旅游版的关注点在当地特色;
    关于这2个版本的切换问题,原本是先日常版,再发现切换到旅游版,但是后来被改版,因为用户先是判断自己是旅行需求还是日常需求。如果有一个判断当前位置与常用的位置或者是设置的家的位置不同,则自动切换到当地旅游版这和功能就更好了,布置有没有实现;

    13.激活扩散理论
    认知发展的网络模型,倾向于弱化逻辑层次的横向理论,不同的概念之间,在人脑中是是通过共同的特征联系起来的,概念之间的共同特种越多,关系越密切,回忆时更容易激活。
    白话些就是你对新的东西的认知和接受度,是基于你现在的已有的认知为起点来寻找2者的相同点,再不停的累积更新原有认知的同时加入新的东西。广度宽代表多样性大,会更利于你在接触新的东西时和他们快速的找到共同点建立关联,对新东西的接受度快。另一个角度上,认知的深度也是重要的,因为认知的广度始终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同类的事物是有共同的底层规律的,当你深入的了解了一门事物的来龙去脉的规律的时候,会更好的帮助你去理解同类的其他的新事物。
    用到产品设计上面,我想应该就是顺从用户习惯的设计吧,不要总是想着标新立异的要去养成用户习惯,调教用户,要知道不是人人都是大神乔布斯。
    这个可以应用到图标的设计,入口的设计,或者是流程的设计要贴合实际的使用场景中的流程来;
    那篇文章的作者提到这个是因为付款的设计是在首页的二维码,收款的入口是需要先点击添加在选择。

    14.长尾需求
    他讲到以前支付宝有一个叫“到位”的功能,针对的是小利润的市场边沿处的一些比如寻人跑腿、手绘维修、摄影家政等。这个功能后来被删除,因为多方的考虑,有兴趣可以看本顶部的链接到的文章中有详情,这里我重点想说的是“长尾效应”。
    百度百科“长尾效应”,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和二八理论相反的理论,讲求的是薄利多销的小利润大市场,是互联网广泛应用后对传统的营销产生的变化;
    典型如:Google的在大量的个人Blog站点和小规模的商业网站投放小企业和个人广告,或者是亚马逊的种类繁多的小销量图书的销量是总销量的一半。这种无数小生意集合在以为就产生了一个不可限量的大市场的做法就是典型。

    15.那篇文章的作者有一个很赞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线下的实际的生活中的认知与app的设计结合,使头脑中的认知与产品的结构能吻合。这样会加大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接受产品的心理成本降低, 很机智的办法。 关于在卡包中加入“女朋友”的照片且在显著位置这个设计,也是相当有产品汪的情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后感《从11个版本,看支付宝迭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xu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