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来一波,2018年3月8号在重庆正式开始上班,两个月后,因销售能力不足离职,一家在线教育公司,据说在几个月前爆雷了
然后5月20号左右去某团广州试岗,跑了两天市场(一家一家地找商户入驻平台),感觉不太喜欢,然后去了深圳,这时注册了一个号,开始发文章,第一篇是工作记录
我喜欢阅读,从读书识字就在阅读了,开始写东西也大概是从有了一个号之后的事,那时还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

写了十一篇后断了,这段时间换工作搞得有些手足无措,然后2019年6月写了两篇,再次断了,这段时间又被朋友约着去创业,忙碌的同时有很多事要办,再次写东西是到2020年4月24日,这段时间之前,经历创业项目破产沉沦,Y情肆虐赋闲,作了很多思考,也再次大量读了一些书,生出了一种想要强烈表达的渴望,然后四月写了两篇,五月初写了一篇,五月中旬写了一篇,然后就两天或者三天发一篇文章,陆陆续续写到八月,然后就变成了日更模式,每天写,每天思考,每天阅读,读书笔记,自己的思考,工作的一些记录,状态好的时候,一天想写4-5个不错的话题,糟糕的时候,看文章,看书,也就很快有想要写的了
今天看到前辈讲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用-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然后回顾了一个大概的阅读写作经历,更多的时候都在自我表达,所以还开了一个项目“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然后阅读决定了自己写的东西,有传记类的,有心理学的,有一些日常思考的,还有一点哲学,管理,商业等
发现了没,比较乱是吧,很少有成体系的模块
这里前辈给出一个建议,尝试用阅读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提升阅读的品味,品味不到,了解再多的知识点,都成不了“大家”
你习惯于阅读什么样的知识,决定了你在这条路上走多远
之前一同学“心灵鸡汤”系列读完了,读了很多年,然后收获特别大的就是爱笑,态度积极乐观
我们能够在众多学科中,知识信息中找到高品味的,是成功的第一步
就像看风景,我们爬到山包上,爬到丘陵上,爬到大山上,高远辽阔不一样
日常生活中,我们进入到任何一个领域,最好的是找行家讲,但大多时候是没这条件的
那么就需要通过阅读来切入了,我们跟着前辈从品味的角度来实操一下试试
一、 进入一个陌生领域,首先要从阅读“正统”文献或者作品开始。
也就是专业,在那个领域或者行业里被主流认可的,这提供了一个基准线
如太空探索其中就有一个点,地外生命,宜居带、固体行星和液态水,这些都是作为理解生命的基准,离开这些将大大增加成本和降低成功率
建立知识体系从正统的观点出发,恰恰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那么具体的方法就有阅读教科书,尤其是中美都采用的,还有名牌大学的网课等
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的电学方程,焦耳等人的热力学理论
想了解世界史,在我看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一些正统的,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也是找到基准线
二、读权威的综述文章,基本上会把一个领域最近十年的成就概括了。
科学类读著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医学进展,看美国医学会的《展望(Perspectives)》在线杂志,这本杂志可以在网上免费订阅(网站:https://nam.edu/),工程类看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的《频谱(Spectrum)》杂志,金融领域,看《巴伦》和《经济学人》
这一类综述文章读5篇左右,就有大致的了解了,走正统道路的好处在于,便于和专业人士交流。

通常看一个人是民间科学家,民间高手还是专业人士,一般要看他是否常和专业人士交流,是否融入专业人士的圈子
[1920~1930年代,维也纳之所以造就了那么多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与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的私人讨论会密切相关。当时米塞斯不是大学教授,而是奥地利财政部的一名商务顾问,那一群围绕在他旁边读书讨论的人中就有哈耶克、Eric Voegelin等大师。]—— 林毓
这就是很多天才成群而来的缘由之一
有了前面两步的基础,就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了。
三、读一些有趣的专著,今天的学术论著,讨论的课题范围一般都比较窄,而且观点会非常鲜明,甚至偏激。
如大受欢迎的《人类简史》《丝绸之路》等历史通俗读物,这些多是一家之言,观点新颖,如果对人类早期历史和欧亚大陆历史不了解,那么就容易被误导,有了正统的基准线打底,这类通俗读物就是锦上添花了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信息的准确性和中立性,那么接下来思考你的专业需要怎么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反思了一下,第一步阅读正统文献或作品,这一点积累严重不足,学术论文和期刊写论文看过一点,之后几乎没看过了,踩了一个坑,读了很多趣味性强的通俗读物,当作正统权威来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