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惧匏(刨)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王粲
王粲,魏晋南北朝时代,今山东人。自小才思敏捷,提笔就能写文,14岁就受到文学家蔡邕(庸)的赏识。
汉献帝初年(190),董卓犯上作乱,王粲随父由长安又南下荆州避乱,依附刘表。
但刘表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能任用避乱荆州的海内俊士。王粲失意之下登楼倾吐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写下了《登楼赋》,截取第三段前八句:
惟日月之逾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曲)而骋力。惧匏(刨)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前四句一片茫然中又有着希冀:光阴容易消逝啊,黄河千年才清一次,(太平盛世要等到什么时候啊)那是不可等待的事,我希望王朝政权稳定统一,好以施展我的才华抱负。
接着又有了担心:唉,就怕像匏瓜那样,徒然挂着而无人使用;怕淘干净的井水无人前来汲水饮用啊。我只有漫步徘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啊),眼看着太阳就快下山了……
暮色苍茫之中,晚风萧瑟,作者的忧伤悲凉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惧匏(刨)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比喻自己有才能而生怕得不到重用,自己修身洁行却不被重用。
这是王粲的失意抒发。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有“七子之冠冕”之称。建安十三年(208),王粲归向曹操,官至侍中。相较于刘表,曹操就恰恰相反,广罗天下英才为他所用,看他《短歌行》中日夜思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因为他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王粲也算是抱负得以实现,
02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白尺条。”——左思
左思,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山东人。有个成语“洛阳纸贵”就是讲左思的典故——他曾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一时间,洛阳人竞相传写,为之纸贵。水涨船高嘛。
左思生活在实行门阀制度的西晋时代,现存的十四首诗,皆是揭露当时门阀制度的不合理。也表达着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看看他《咏史》的其中一首: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白尺条。世胄蹑(聂)高位,英俊沉下镣。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说:茂盛苍绿的松树生长在山涧谷底,轻细下垂的青苗长在高高的山上,(只是因为它们生长地势高低的不同),那青苗细弱的茎干却将谷底百尺高的大树遮盖了。
这里有两个典故——
“金张籍旧业”:是指西汉金日䃅(低)与张汤两大家族的子孙,凭借祖先功业,世世代代都做大官(七代)。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是汉武帝时期的冯唐,才能出众,但直到头发白了也不被皇帝重用。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提到了这个典故,借以感慨年时易往,仕途坎坷,功名难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白尺条。”用对比的手法,以反常的自然现象为喻,揭露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窃据高位,而英俊的寒门世子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
这是受压抑一方的不平之鸣。
然而又挺有意思的是:出身寒微的王粲入宫做官,却也是因妹妹被选入宫而得。
这又怎么讲呢?
参考:《古代文学作品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