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幻想飞得太高,坠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而今天要说的这一部电影,便是有关毁灭之梦的沉重奏鸣曲。
当意识不在受人的理智控制,结果也将是悲剧的宿命。
罗曼·波兰斯基曾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我想:如果有100个主题来形容《梦之安魂曲》这部影片,那它只会是绝望和压抑,消沉与无奈。
《梦之安魂曲》上映于2000年5月,取材于小胡伯特·赛尔白1979年的小说,经过了兼为作家的导演阿论·诺夫斯基的改编,但其实早在1996年,这个以擅长跳跃式的剪辑和丰富的镜头为把戏的新晋导演,就因自己的处女座《圆周率》走向观众视野。
作为阿伦·诺夫斯基的第二部与影片,《梦之安魂曲》这部影片延续了处女作《圆周率》中犀利的蒙太奇手法,在视觉上对观影者进行了一场地毯式的大轰炸。
很多人最初认识这部电影,或许是因为它在IMDB电影里面,而且排名还可以正视。但拨开美式电影多线程的剧情套路,其内在更让人惊叹,不仅仅是那些烂熟于心的重口味故事情节,而是各种路线故事的戏剧冲突,才造就这部伟大杰出的电影。
如今这部影片已经上映20周年,但诺夫斯基式的噩梦依然萦绕不散。正因如此,我们就越要观看这部影片,因为:不曾让你遗忘的不止有光阴,还有黑暗。
也正因为是如此,这部在豆瓣8.7分的高评电影告诉我们:黑暗作为光明的对立面,而永远存在。
生命的慢慢枯萎凋零,终究是一种考验人内心与耐性的折磨;当意识和生活都开始脱离了自我的控制;当梦想照不进现实,我们又应该如何活着?
无疑,这是一个值得现代人反思的沉重主题。
01
故事一开始,阴郁的色调就扑鼻而来,主人公哈瑞是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他和母亲生活在布鲁克林,无法抑制的毒瘾使他们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哈瑞甚至不得不一次次将母亲的电视机卖掉去换取毒品。而他的母亲已步入中年,肥胖而邋遢,沉溺于电视和巧克力之中,感到非常孤独。她时常希望时间能够把他带回青春时代,那时身穿红衣的母亲总能吸引同学们的目光。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毒瘾。
她忍受着儿子无穷无尽的索取,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视台打来的电话,说要她参加一个节目的制作。
她以为这是她实现“做电视明星”梦想的开始,拼命打扮自己以获得电视台的好感。但当她发现再也无法穿下那件曾给她带来骄傲的红衣服时,她开始疯狂地吞食减肥药,却在不知不觉也染上了毒瘾。
简单的两个故事线,一样的方式,瞬间把这个家庭分崩的触目惊心,直接向观众展示一个原本无法言喻的世界:绝望、堕落、沉沦、黑暗、压抑、孤独而又恐惧。如山洪般给与观众灵魂式痛击。
02
紧接着,同样令人绝望的是哈瑞也有一个漂亮但也毒品缠身的女友,她叫玛丽安。他曾幻想与她有个憧憬的未来,却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来获得幸福生活,哈瑞开始和女友贩卖毒品来获得金钱。从这个开始,就注定他们一步步沉沦。
她是个矜持的女孩,只爱着哈瑞一人,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服装设计梦想。而在染上毒瘾后,因为哈瑞没有能及时拿回毒品,不仅离家与一直不怀好意的男人发生关系以换取吸食毒品的钱财,后来甚至前往毒贩的家中成为他的玩偶,还在公共场合表演情色场面。镜头通过多次对玛丽安在与别人发生关系的时候,想起与哈瑞的美好过去的描写,和她每次回家之后又哭又笑复归黯淡的神情,表现了她的迷茫。
表面上是毒瘾,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的隐喻和自我麻醉,情感的纽带既能成为挽救灵魂的救命稻草,也能成为几个无力改变现实而又不得不相互拉扯不能自拔的泥潭。
哈瑞的母亲萨拉,沉溺于上电视当明星的幻想里,当哈瑞贩毒赚的钱给母亲买来电视机时,她甚至以为儿子开始懂事了。当电视台一次次打来电话时,她的减肥欲望越往也越来越大,让这一切肆无忌惮的吞噬掉自己的所爱——
03
另一镜头,哈瑞的死党狄龙是一个黑人,同样也是一个伪君子,他们贩毒谋生。加入黑帮,为了梦想他们在布鲁克林脏乱的街道努力着,
这两个死党通过买高纯度的毒品,再分销出去赚钱,哈瑞贩毒是为了希望和女朋友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狄龙最大梦向就是给母亲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自己不用为了生活每日奔波下去。
就这样三个人试探地走在犯罪的路上,殊不知已一步步走错堕入深渊,现实的残酷摧毁他们的美好幻想。当赚来的钱满足不了三人越来越大的毒瘾,结局只能是在本就分崩离析的情感关系上狠狠割上一刀,当他亲眼看到哈瑞因吸食毒品而濒临死亡的境地,痛彻心扉的大声哭喊请求别人来帮助他们。最终自己却面临被警方抓捕而锒铛入狱的结局。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尽管影片给狄龙这个角色的镜头并不多,但在一次次的贩毒和面对哈瑞因吸毒而濒临死亡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让人在观影之中已经预测了他们的结局。
04
人生,只是无数的姿势而已。爱恨情仇,聚散沉沦,悲欢离合等等都列于其中。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拼命挣扎,还有的随遇而安。
他们每个人都希望瞬间得到一切,唯有吸食毒品能让他们暂时性的麻醉自我。那触不可及的幻想,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动力。
就像哈瑞良心发现,回家看望妈妈时,却意外的发现妈妈在间接吸毒。他和妈妈争论,制止,试图说服妈妈放弃这个药物。但萨拉满心欢喜的告诉他,我就要上电视了。
她靠着这个希望,早起、微笑、收拾房间。丈夫走了、儿子离家了,只有她一人守着空荡荡的房间,孤单,更独单!
比起死去的恐惧,活着的绝望才是令人痛苦的。
05
影片最后,三个故事线交缠在一起:哈瑞的死党狄龙关在监狱里的囚笼,而哈瑞则被截肢躺在冰冷的病床,他的母亲上电视的美好梦想,却同样因毒品而破碎。
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只是他们的脸上再也没有了表情。他们睡着了。而只有在梦里,他们才能摆脱现实的困境。
影片以这样的镜头为结尾,烘托了一种曲折之后梦想终究破灭的悲怆气氛。他们有的是至亲的母子,有的是甜蜜的恋人,还有是同生共死的兄弟,然而他们就这样看着自己曾经视若珍宝的东西不断在药物面前灰飞烟灭。
06
从剧情上看,萨拉的人设是最完整的,梦想固然是好的,但有的梦想只能活生生被粉碎。作为母亲,爱孩子使自己情感的唯一的寄托。
当儿子不在的时候,她只能以看电视来打发时间,一遍遍地在在镜子面前穿上红色的礼袍,直到她收到一张参加节目的邀请,从此,穿上那件红裙就成了她生活中的希望。
她不停地吃药减肥,最终患上了毒瘾。故事的开头不过刻画了一个深爱儿子每天又无所事事的中年妇女模样,而真实往往最有力度。
在后来电影中有一场特别的戏,莎拉在药物的作用下终于崩溃了,在她的眼里,全世界都在颤抖,装满食物的冰箱和播放节目的电视都朝她冲过来。她想象着自己参加节目的场景,一边哭一边笑,终于昏迷了过去。
在刻画莎拉形象的时候,这种幻觉描写是最细致的,立刻就将气氛变得紧张起来,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绝望中的挣扎。
07
影片的绝望之处从来不在于镜头有多暴露或者有多恶心,而在于这种细致的刻画后,那样真实、那样扭曲的人性。
导演诺夫斯基用丰富多变的剪辑加上震感的配乐,一幕幕飞快的镜头将演员的演技展现的淋漓尽致。
演员不像是在演戏,而是更像在玩命。莎拉扮演者Ellen Brustyn在如此高密度的近距离镜头中,能够如此到位地表演到这个开始受寂寞折磨,之后在药片中挣扎的的一切心绪和彷徨。
导演阿伦诺夫斯基把蒙太奇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它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拼接起来,造成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乱交复,给与观众灵魂的痛击。
简单的故事,多线程路线的戏剧化冲突,让故事里每个人物形象狰狞恐怖,幻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一切都是美好希望的瓦解破碎。
有人说:这部电影诞生于它的主题,最后也毁灭欲于它的主题,并没有给任何人希望,也没有给观众者希望。当然,我认为仅认为如此,影片不是为了故意折磨而折磨,至少,它留下了一些迷茫信息。但是,我们很不情愿在《梦之安魂曲》看到了后者。
梦之安魂曲正面去描述了人在毒品药物面前的无力挣扎,却是种匠心独到。大量的心理活动刻画,时而激烈急促,时而平缓流动,因为这个美好追求的主题本身就是虚幻,主人公所追求的梦想不过一种虚幻。梦想固然是用来实现,有一类则需要被粉碎。当灵魂与躯体被毒品药品所分离,那时候,灵魂已不再属于你自己所能控制。
08
当然,我很庆幸自己能写这部影评来让更多人了解这部电影,也借此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了解,但了解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本身!
电影的故事从夏天开始,从冬天结束,一直等待的来年却始终不曾到来,这个故事包括原声里,有Summer、Fall、Winter,由炎热的夏季开始,却没有Spring,四季里缺一季节,这不仅仅是个圈套,也是死亡的最后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