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几年前,被“脸萌”刷爆朋友圈;
今年,被各种“网络课程”刷爆朋友圈;
刚过“七夕”的今天,莫名其妙的被“小朋友画廊”公益项目刷爆朋友圈。
可能还有部分吃瓜观众不清楚咋回事:
“小朋友画廊”是腾讯公益发起的一项活动,目的是为了消除社会偏见,帮助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相关筹款将用于帮助这些受助群体。
项目介绍中展示了大量受助群体的简介和作品,我们只需要捐助1元钱,就可以购下相对应的画。我猜想,大部分购画的用户,初衷都是为了帮助这类的群体,献出自己的爱心。在此过程中,通过图片和视频,其实我们已经是在了解到了这类群体,这也是腾讯公益的另外一个目的。
延伸知识:为什么我们会转发?
1.沉没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
如果免费或者只是付出公益币就可以献出自己的爱心的话,我相信效果远远没现在的强,因为你没有付出那1元钱的沉没成本。
2.鸡蛋理论。是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我们为他们的作品付出了1元钱,然后上面写着“你已经购下此画”,让你觉得他非常有价值,所以导致你转发。
3.为用户提供社交币。下文有详细讲。
同样的,为什么你朋友圈里的这种文案不能引爆呢?
图2What:
一家公司的回馈活动,可得家居奖品
Why:
为什么要转发?
转发就可以中奖,有体感夜灯、小飞碟夜灯等等。
可是这些奖品很难让用户转发,不是因为奖品大小的问题,是因为没有激起我主动转发的冲动。
How:
1.转发到朋友圈
2.关注公众号
3.周一开始活动,周三发奖品
转发到朋友圈和关注公众号会瓜分我的社交红利,也没有利用好用户的最小变动原则。如果没有“一键转发”的用户,会觉得很麻烦(其实是内容没有价值的表现)。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文案也能引爆朋友圈。
只需要你做到以下两步:
一、创造用户会主动分享的内容
二、提供社交币
假如,你是一家休闲饮品店的老板。
图3店名:Take A Break 休闲店(中文翻译:休息一会)
Slogan:带给你不一样的品味
推广语:品味生活,从这里开始
主打产品:薄荷苏打、西多士
位置:在中高端住宅区附近
消费群体:90后中高收入者
人均消费:30元以上
装修风格:类似星巴克
你刚刚出炉了一款新的“港式西多士”(还未上市),味道非常好吃,在区域内找不到一家能跟你们家媲美的,而且在区域内只有两家店有卖。
你邀请了20个VIP会员到店来参加“试吃”活动。你想通过这场活动让他们拍下“港式西多士”的照片和带有店名LOGO的盘子,来引爆这款单品。
那应该怎么做才能“引爆”呢?
一、创造用户会主动分享的内容
其实能创造出非常好吃而且区域内很少见的“港式西多士”你就等于创造了用户会主动分享的内容,至少吃货大多数会分享。
为什么这么说?
你可以做个测试,对来参加活动的VIP客户,加道选择题:
A.参加完试吃活动后,不能发朋友圈(或其他方式)告诉别人,奖励88元的消费券;
B.参加完试吃活动后,可以发朋友圈(或其他方式)告诉别人,但没有奖励。
最终结果是,大部分VIP客户会选择B选项,同时A也成为了价格锚点。所以与其花费利益去诱导用户分享,不如直接创造他们会主动分享的内容。
二、提供社交币
我们需要考虑的并不是我们想让他们分享什么,而是我们产生的信息对他们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说我们想让用户分享信息的本身,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什么社交任务?
有5种任务:
寻找谈资——“看看有什么好聊的”;
表达想法——“想要说服某人”或者“想要表达内心的某种想法”;
帮助别人——互惠行为,为别人提供帮助;
塑造形象——在别人面前塑造一致性的形象;
社会比较——在隐形的竞争中胜利。
如果在这次试吃活动中,你可以帮用户发朋友圈,我们试一下用这5个任务来创造内容:
寻找谈资——“你知道吗?我今天吃了超好吃的西多士,不过店主不让我告诉别人。”
表达想法——转发:《品味生活的5大标准》(其中一点是吃简餐,而不是大鱼大肉,嵌入港式西多士)
帮助别人——分享一张你把手中食物给雪中饥饿的人的照片(食物就是港式西多士)
塑造形象——“参加的都是VIP客户,店家不让我们发朋友圈,我是偷偷发的。”并附上试吃活动的图片上
社会比较——分享一张Take A Break休闲店的消费记录排名的图片(标题是新品限额试吃活动,只有消费前20名有才机会参加的字样)
人都是爱分享的,特别是女生,如果朋友圈爆了可别怪我哦...
所以,与其给用户金币银币,不如给社交币。
小结:
相信你已经明白为什么“小朋友画廊”类似的项目/文章会刷爆朋友圈的原因了,你也想引爆,只需要做到两步:
一、创造用户会主动分享的内容
二、提供社交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