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的始祖是郑桓公姬友,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宣王即位后,姬友被封到郑地,所以后世也把他叫做郑友。
郑友被封在郑地之后,团结并安抚百姓,因此受到百姓们的拥戴。等幽王继位之后,周幽王因其德高望重,便任命他为司徒(周朝的高级官员,主要协助周天子掌管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在他担任司徒一年时,周幽王得到了褒姒,致使朝中弊政很多,有的诸侯甚至背叛了周王室。
郑国是怎么建立的?面对如此乱局,郑友知道,如果此时不为自己寻找一个出路的话,将来自己必定会陷入一个危险的境地。他找到学识渊博的太史伯说:“王室现在有很多隐患,我如果一直待在王室,那必定会遭来杀身之祸,我想逃离王室,可又不知道逃往哪里?您是周的太史,见多识广,您能给我一个建议吗?”
太史伯心中一阵隐隐作痛,郑友是周的王室子孙,而且还是司徒,现在居然也在考虑逃亡的事,可见大周真的命不久矣了啊!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的说:“你如果想逃亡,只有逃到洛水以东,黄河以南才有生存的机会。”
郑友感到十分疑惑,天下这么大,为什么只有这个地方才适合我呢?他脱口而出:“为什么这么说呢?”
太史伯不假思索的回答:“那个地方临近虢国、郐国。而虢国、郐国的国君都贪图利益,这两个国家的百姓都不喜欢这两位国君。您现在贵为司徒,百姓也都拥戴您,您如果能够到那一带定居,虢国和郐国国君见您手握大权,他们肯定会讨好您,如此,他们就会分给您土地。假如您真的去那一带定居,以您的威望和善举,虢国和郐国的百姓就一定会望风归顺的。”
郑友还是有些疑虑,接着发问:“如果我去南边的长江岸边居住,会怎么样呢?”太史伯摆摆手说:“那个地方不适合您。从前祝融担任帝喾的火正,立下大功。但他的后代在周朝并没有兴盛,而楚国恰恰就是他们的后裔。如若周朝衰败了,楚国必定兴盛,而楚国如果兴盛,那么对郑国是没有好处的。”
郑友点点头,摸了摸胡子,又问道:“那我到西方定居,怎么样?”太史伯笑了笑,直截了当的说:“那里的百姓贪婪好利,难以长期居住。”郑友明白了个中道理,不再为居住地发问。良久,他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周王室衰弱了,哪一国会兴盛呢?”
郑国是怎么建立的?太史伯深吸一口气,沉吟了一会,缓缓说道:“应该会是秦、晋、楚、齐吧!齐国,姜姓,是伯夷的后裔,伯夷曾经辅佐尧制定礼仪制度。秦国,赢姓,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经辅佐舜安抚各个部落酋长。还有楚国的祖先,都曾为天下立过功劳。而晋则不同,周武王击败纣王后,成王将叔虞封在晋,那里地势险要,也必定会兴盛。”
郑友点点头,良久,叹息着说:“您说的对啊!”
一天后,郑友便向幽王提出要把百姓迁到洛水以东,虢、郐两国国君听说郑司徒迁居到这里,急忙向他献上数十座城邑,他便以此建立了郑国,而他也被后世称为郑桓公。
也就在建立郑国的第二年,犬戎因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攻入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而郑友因为当时担任司徒的缘故,陪在周幽王的身边,故犬戎在杀死周幽王的同时,也杀死了郑友。
郑友一直在想着逃离灾难,却没有想到自己最终还是死在了屠刀之下。
郑桓公死后,郑人拥戴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也就是郑武公。
郑武公十年(前761年),武公迎娶申侯的女儿为夫人。因为这位夫人姓姜,又因为她嫁为武公夫人,所以她也被后世称为武姜。在嫁给郑武公后不久,武姜便为郑武公生下了嫡长子郑寤生。
这里稍稍解释一下这个名字的来历。寤生的意思是指婴儿在出生时不是头先出来,而是脚先出来。这种现象在今天被称为难产。当初寤生在出生时,疼得武姜在床上在床上撕心裂肺喊叫。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武姜很厌恶这个孩子,等他出生后,便为他取名叫做“寤生”。
后来,武姜又生下了小儿子段,而段的出生非常顺利,没有给武姜带来太大痛苦,所以武姜非常喜欢小儿子段,而不喜欢大儿子寤生。
当然,这些所说的喜欢并不是说给小儿子吃香的喝辣的,而让大儿子喝白粥,吃咸菜。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也不会发生后来那么一连串的事情了。这里的喜欢指的是是武姜想让自己的丈夫郑武公废掉太子郑寤生,而立段为太子。
郑国是怎么建立的?而郑武公这个人因为不曾生过孩子,因此也不能理会武姜的痛,在他的心中,只有一条准则,他死之后,郑国的国君只能是嫡长子郑寤生来做。这是祖宗订下的规矩,不是他说能换就能换的。
所以,无论武姜如何软磨硬泡,郑武公都没有答应武姜废黜郑寤生,改立段为太子。
郑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太子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