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黄埔战将如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黄埔战将,他叫郑洞国。
郑洞国是湖南常德石门人,幼年时期饱读《论语》、《左传》等儒家著作,深受书中的传统礼教影响,形成了不与人争、淡泊名利的心态。
但他的爱国心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升入中学后,深感旧中国贫穷落后,郑洞国立下从军志向,希望以武力驱逐列强,振兴中华。得知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后,立即南下广州,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郑洞国学习非常努力,也很受周恩来的影响。毕业后,先后参加东征、北伐,作战积极勇敢,职务快速升迁。1933年长城抗战时,任第17军2师4旅旅长,指挥全旅在南天门与日军血战5个昼夜,击毙、击伤大量日军。
整个长城一战,第17军付出了重大伤亡,也沉重打击了日军,让日军深深领教了中国军队的厉害。但国民党政府却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出卖了大量的国家主权,郑洞国和其他爱国军人一样,悲愤难当。从此加紧训练部队,盼望继续抗击日寇的机会。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郑洞国任第52军2师师长,沿平汉路抵抗日寇。在保定,曾单独与日军3个师团血战一天一夜才撤退。
徐州会战爆发后,郑洞国率第2师作为52军先头部队从河南驰援徐州战场。
赶到徐州附近时,日军第10师团已经攻陷滕县,前锋正在快速南下,很快就要迫近大运河。
上级给郑洞国的任务是在大运河北岸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在运河以南布防。但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郑洞国临时决定,全师开往运河南岸布防。
赶到运河南岸时,大批日军已经到达运河北岸,正准备渡河南犯,郑洞国立即率全师向来犯之敌迎战。
日军仗着炮火优势,攻势如潮。郑洞国将12门重型榴弹炮一字排开,向日军猛轰。日军被炸得鬼哭狼嚎,丢下一大片尸体狼狈而逃。
此后郑洞国率领第2师转战徐州战场,多次痛击日军,在燕子河一线曾与日军鏖战20多天,一直牢牢守卫阵地。
由于勇敢善战,郑洞国被汤恩伯看上,被派往第37军督战,实际上是要他借机“摆平”军长黄国梁。郑洞国曾是黄国梁的下级,得知汤恩伯的意图后,连忙从37军“溜之大吉”。事后被同事笑话“军长不做,甘愿做个光杆参议,太迂腐”,但郑洞国一笑了之。
在汤恩伯手下“参议”一段时间后,郑洞国终于被任命为98军军长,不久,杜聿明邀请他去第5军当荣誉1师师长。杜聿明勇敢善战,抗日坚决,郑洞国认为在他手下当师长比在汤恩伯手下当军长更有前途,于是立即“跳槽”。
荣誉1师全部由老兵组成,战斗力非常强。郑洞国到任后,加紧训练部队,并大力加强官兵的爱国主义教育, 1年后,就在昆仑关大显身手。
昆仑关之战,第5军的对手是日军精锐的第5师团21旅团,装备精良,士兵战斗素养高,并利用昆仑关的险要地形修筑了大量的坚固工事。
双方在昆仑关一带展开激战,都仗着自己炮火众多,向对方猛轰,战斗非常惨烈。荣誉1师和第200师担任主攻,新编22师阻敌援军。危急时刻,郑洞国亲临前线,先集中兵力攻占几个前沿制高点,然后向纵深发展,一举攻克昆仑关主峰。
战后,郑洞国升任第8军军长。
1943年初,改任驻印度新1军军长。
读者一定认为,新1军军长是个美差。
实际上,这是个苦差。
史迪威对中国军队极其傲慢,又非常苛刻,不让中国军官插手驻印军任何事务,以致在印度的中、美军人之间矛盾非常大,几次差点酿成流血事件,连以温和、儒雅著称的罗卓英都干不下去。蒋介石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就找上郑洞国。
罗卓英
所谓的新1军军长,只不过是维持军纪而已,其军部,被史迪威限定不超过40人,没有任何直属部队------即使一个营长,都比这样的军长威风。
但没办法,老蒋需要美国的军火。
郑洞国真可谓肩负重任。
看看他上任后的“待遇”吧:
军部唯一一台汽车,竟然被史迪威的参谋长收走;
副参谋长温剑鸣与国内军政部通一次电话,就被史迪威强令回国。
……
在感谢史迪威帮助中国抗战时,心里忍不住暗骂几句,也不禁为郑洞国捏一把汗。
郑洞国并没有过人之处,唯一的优点是不计个人得失,不在乎名利,军部小就小,不让他去部队,他就不去。但每当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时候,就据理力争。
所以,美援到手了,史迪威也慢慢尊重他了。
驻印军反攻开始的时候,孙立人和廖耀湘没有实际指挥权,取得初步胜利后,郑洞国及时向史迪威进言,给孙、廖二人指挥权,二人才得以真正指挥部队。而他自己,仍然带着不到40人的军部。
郑洞国不光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也赢得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尊重。从印度回国后,受到意想不到的欢迎。在昆明,各界款待,在重庆,冯玉祥亲自主持欢迎大会,蒋介石、何应钦亲自设宴招待……
日本投降后,郑洞国得到一个真正的美差------蒋介石的侍从室侍卫长,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务。
遗憾的是,郑洞国让各位读者大所失望,认为自己“不善内卫事务”,再次“溜之大吉”。跑到到汤恩伯那里,胡乱弄了个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带着一帮日军战俘修路去了。
这就是郑洞国,在战场上有勇有谋,离开战场就穿着长袍马褂,没有任何想法的抗日将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