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用过谎言来拒绝,比如孩子哭闹时,你吓唬他警察会来抓他;当孩子想要出去玩,你告诉他外面好多坏人会抱走他…
该吃饭的时候,孩子还想看电视,父母想不出其他办法,直接将电视插头拔了,告诉她电视机坏了。
那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或者愿望的回应,随心情而定。
心情好了,孩子要什么都给,心情不好,孩子要什么都拒绝。
这样阴晴不定的回应方式,却容易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是用物质替代陪伴,会让孩子在物质里迷失自己。第二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容易变成情绪不稳定的人。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孩子的需求无非集中在三个方面:
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也说是说,孩子们所有的要求其实都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
比如孩子在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会特别粘人,希望你陪他玩,这其实折射出孩子发现父母注意力转移了,她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孩子希望你带他去户外,去攀爬跑跳,这是他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向往,是基于探索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当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的时候,才会通过不合理行为或者要求,来挑战甚至惹恼父母。
当然,无论我们父母有多能干,多耐心,我们都无法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心愿。
那么,有没有一些更合理的方式,既起到拒绝孩子的作用,又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给到大家几点建议:
做事之前先与孩子定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习惯来自于持之以恒的约束。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各种规矩,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还能使孩子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想法,孩子做起来就更主动,也会更符合父母的要求。另外,制定的规矩应尽可能具体,要有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和监督。
丨用“可以”代替“不”
频繁对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所以用“可以”来代替“不”,就会更巧妙。
以前我儿子总想在饭前吃零食,当我说不可以的时候,他就连饭都不吃了。后来我改变了说法,对他说:你吃好饭就可以吃零食了。
这个在应对孩子做作业方面也恰当,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就想先玩一会,假如父母开口就回绝“不可以”时,孩子会很沮丧,即便开始写作业,也可能心不在焉。而当父母说“嗯,你写完作业以后,就可以玩很长时间咯”。孩子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
丨用陪伴来回应孩子的难缠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每当我们忙碌或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孩子最难缠了。要么,妈妈,我要喝水,要么,我要你来看我搭积木,要么,我要出去玩……
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是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所以,如果情况允许,可以和朋友商量,先陪孩子玩十分钟再来聊。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当我们全身心和他玩了一会之后,他就很开心地表示支持妈妈的工作。如果我们去回应他们的感受,孩子难缠的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有些问题实在不能满足,那拒绝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拒绝的语气要肯定,不要反复唠叨,反复讲道理。态度呢要温和不带情绪。
拒绝的过程中尽量不讨论是非对错。
我们要明白,自己只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原因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必须认可,更不要试图马上说服孩子,允许孩子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我们只是告诉孩子他的想法不能被满足,不代表孩子的想法错误,这样下来可以降低孩子的不满情绪。
对于同样的事情,家长的态度要始终如一,前后一致。
尤其是要避免我们根据自己的情绪好坏决定对孩子的态度,心情好的时候,一呼百应,心情不好,对孩子的要求一律拒绝,这样不仅不会给孩子良好的规范,甚至会伤害孩子。
同样的事情,家长之间要尽量保持一致。
有些孩子很会耍小聪明,在妈妈这里得不到,就去找姥姥,姥姥心疼孙子,造成大人之间的不一致,这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
拒绝和满足要结合进行。
不能对孩子的要求拒绝太多,必要的情况下,需要适当满足,两方面结合进行,才能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一刀切地说“不”,也不会说谎欺骗孩子,更不会用武力责骂解决。我们要先摸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原因,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帮他们建立良好的规则,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会习惯遵守一些规则,同时也不会让孩子感觉被限制,被束缚,这样,亲子关系才会得到良性发展,而且孩子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