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58]
。。原作名: The Knowledge Machine
。。ISBN: 9787521743388
。。内容简介。。
科学为什么如此强大?
科学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来得如此之晚?
是什么铁律在统治和支配着科学?
这本书要回答的,就是以上问题。作者回顾了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哲学家的思想及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统治科学的“铁律”。在这本书中,他对两千年间多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也用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带领读者走到许多个科学争辩的历史现场,还原了科学工作的真实面貌,呈现了一场细致入微的科学与思考的探索之旅。
斯特雷文斯将近现代科学称作“知识机器”,它是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机器,能够不断创新并且具有实证性。通过对科学历程的梳理,斯特雷文斯向我们揭示,科学家绝非毫无偏见或者私心的完人,但在科学铁律的约束下,他们自发地把偏见与私欲排除在了科学实证研究的范围之外,在科学争论中,一切都按照游戏规则来。这正是《知识机器》中所揭示的,是解释的铁律造就了近现代科学,并令这一知识机器以如此大的能量持续改造人类社会及文明。
如今,面对全球气候问题、肆虐的流行病等种种问题,我们人类尤其需要来自知识机器的建议。对此,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重视和赞扬知识机器,给予它成长所需的自主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迈克尔·斯特雷文斯(Michael Strevens)
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美国纽约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科学本质探索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解释、复杂系统、概率、因果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复杂联系等。2017年,获古根海姆基金会奖金,嘉奖他在科学与人文的历史性探索方面的杰出研究。
审校简介
刘闯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分析哲学和科学史等。
。。短评。。
#
比较通俗,可读性强。科学研究遵循铁律运作,反对传统理性,追求对世界的浅层解释。这也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近成果,值得深思。
#
相当精彩的科学哲学作品,对波普尔的“反驳说”给予精准反驳,实现了对库恩“范式论”的范式转移。通过十分出色的叙事技巧将一桩桩科学史公案条分缕析,总结呈现出一条引领科学发展的铁律,达到了故事性与学术性的完美兼容,具有承前启后的思想价值。
#
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解释的铁律:在正式场合中,任何科学观点之间的争论只能通过举出经验证据来进行,而创造经验证据需要进行实验或测量。这一铁律让无数有野心有才华的人放弃美、崇高、宏大和整体的哲学世界,将一生投入艰苦乏味的实证工作,只为通过细枝末节的差异得到对因果关系的浅层解释。社会科学由于研究对象非常复杂,不同理论之间经由经验证据较量达到“培根趋同”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也可能永远不存在一个大一统的社科理论。但是,高质量的经验研究仍然是社会科学得以积累发展的基石。
#
整体
观点:斯特雷文斯认为近代科学是在主观的人性,如个人的喜好、志向、品味、倾向、文化和教育背景、政治背景、利益导向以及哲学、神学、美学等思考中孕育产生的,但它却拥有解释的铁律,即尊重经验性的检验,科学研究和科学争论必须遵守这一程序和原则。
方法:基于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选择了科学史上已有并著名的案例。其中,牛顿是本书立论的关键性人物,他“不杜撰假说”的宣言是铁律最有利的证据,牛顿虽然热衷于神学、炼金术,但他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并不去追问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仅仅是阐明事实,这便是科学与哲学最初的分道扬镳。
结果:在科学哲学中,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观坚持科学的客观性,而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并不是客观的。斯特雷文斯将科学哲学的两种观点结合在一起了,认为科学有主观的建构,也有客观的程序,并不偏颇哪一方。作者认为,科学是人做的,那么必然带有主观的因素;而科学这一强大的力量非常讲究客观、经验、实验、观察等,所以必须看到科学的客观性。
评价:作者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旧的,得出的结论也没有逃出科学与哲学、科学与人文以及科学哲学的传统争论。在综合科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有一定的创新,但更多的是将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后论证自己的想法。不过,一些新的思考可以让人受到启发,他也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即科学如何运作、科学为什么如此强大、科学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才出现的问题。
收获
作者有一个贯穿整本书的观点,那就是认为:科学是由人做出来的,而科学家都是普通人。科学有解释的铁律,所以看起来非常强大。但是,背后从事科学的人,却是受个人观念影响的普通人,“科学逻辑的核心就是人心”、“知识机器是由人,而不是天使组成的。我们需要一种能容忍,甚至能利用人性弱点的科学”、“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不会遵循普遍有效的脚本,也不会遵循局部有效的库恩范式。他们非常爱争论、易受环境影响,而且古怪。”在建构科学家形象的时候,应该打破科学家神圣的光环,树立“科学家就是普通人”的正确观念。科学家有所成就,但均逃不出人性的优点与弱点。他们并不是一直如科学研究和科学争论那样只受客观经验的摆弄,在研究和争论的之外,还是如普通人一样有爱恨情仇。
新知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是著名的人类学家。
作者认为:近代科学并不算是一种文化,它只是一种社会实践。
疑惑
本书副标题“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现代科学”中的“非理性”,指的是“铁律”,即科学研究压制主观人性。这种只凭借客观事实、实际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特性被斯特雷文斯称为“非理性”。而作者所说“非理性”却正是我们常说的“理性”的科学精神,理性即是尊重客观经验的前提下,经过严密的逻辑推导而得出结论。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掺杂任何个人主观意见的干扰,故而被称为“理性”。同样是尊重客观、排除主观,在斯特雷文斯的人文主义视角下成为了“非理性”,在科学主义的视角下成为了“理性”。在人文主义的眼光中,认为人类天生有哲学、神学、美学等体悟,现代的科学研究使科学家排除这些人类原始的倾向,这是“非理性”的。作者认为,科学从哲学、宗教等非理性孕育出来,却与他们背道而驰,是反人性的。那么,科学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呢?
我的观点
“他做炼金术实验,是为了‘将物体的实质或有用的长处从带来阻碍的废物中解放出来’。他遵循的研究方法根本不涉及实验或观察,而只是阅读与思考。”、“在与笛卡儿就物质与空间的本质展开的形而上学争论中,牛顿的方法是纯粹的思考,也就是哲学论证。”在讲述牛顿在进行炼金术和哲学研究的时候,用的是“思考”这个动作,与科学的研究并不一样。但需要注意,科学看起来似乎仅仅是进行实验和观察,科学教育也容易误入“培养简单头脑”的歧途,但其实科学研究是需要独立思考的。正如铁律所说,规定科学运行的法则是依据铁一般的事实,但科学并不干扰科学家解读事实和数据的想法或方法。同时,科学是从人文、人性脱胎而出,科学受研究者个性与品味的影响。那么,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个人的“思考”。我们过多地强调遵从科学事实的经验性,对创造科学理论的思考性缺少关注,这妨碍我们做出科学成就。虽然只知铁律的科学家有利于促进他们做出科学成就,但他们是一台纯粹的逻辑机器,所以仍然是差劲的科学家。
最后,不同意斯特雷文斯对于波普尔和库恩的某些反驳,但他反驳后得出的结论对我又有一些启发。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