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们在读“教育学”。有一个概念我觉得非常好:“脚手架”。
“脚手架”的意思是,你在学习的时候,直接把你扔到真实的、实战的场景里,这样的场景一般会有一些困难,但是把你扔进去的那个人,一般可以称为“导师”(不是帮你打造个人品牌的那种),会为你设计一些“脚手架”,给你一些帮助与引导,让你在实战中,能够完成任务。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由于你在脚手架的帮助下获得了一次成果,你会收获信心,增加领悟力,发现自己的盲点,以及学到一些纯粹被动看书学不到的知识。经历了这样一次以后,继续实战,但是在后续的实战中,导师再慢慢撤掉脚手架。每一次你进步一点,脚手架就少一点,直到最后你能完全不依靠脚手架,也能完成。这个时候,你就算学会了。
比如你学游泳的时候,也会遇到有的教练,为你搭脚手架。一开始,怕你会沉下去,就先在你的腰上绑塑料泡沫,再让你双手各握一个泡沫,这些浮力加起来,可以让你不容易沉下去,于是你在练习游泳的时候,不容易恐慌,反而更容易学会。
2
学习都是要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的,这样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第一反应”。最近发展区,就是那些你有点不熟悉、能够“发展”的区域。在这样的区域里,你的情绪不稳定,认知不清晰,概念搞不清,容易犯错误。而这个时候,脚手架的出现,会帮助你更快地进步。
任何人的学习,都需要脚手架。差别可能在于,有的人腿长,可以一次跨上一个高的架子,有的人腿短,需要先跨一个小架子,才能上一个大架子。但是只要你真学习,那脚手架,是少不了的。
3
搭脚手架,一般需要有导师的帮助。导师就是那些比你走得稍微快一点的,已经经历过你正在经历的事情的人。他们由于有一些经验,可以提前帮你简化或者规避一些问题,让你通过一个“入门版”的实践,来收获经验。
如果你想要学习的领域,有很多类似的脚手架,那你是幸运的。从这个角度,有一个导师,可以很好地帮助你加快学习的速度。但是,这个时代有一点不好的在于,由于知识付费的出现,“导师”这个词有点滥用了。你往大街上扔一个砖,砸中十个人,有九个是人生导师。人们利用“导师”这个词来变现,而且行为很过度、吃相很难看,以至于我在很长时间内,不愿意写文章讨论,不屑与之为伍。
不过放在教育学的场景下,我们还是可以更纯粹地讨论一下“导师”在脚手架设计中的作用。相信,很多自称为导师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脚手架”。
4
做好一件事情,如果有10个步骤,每个步骤要做到5分才能有效果,而脚手架的作用可以是,做一个引导,让学习者做其中6个步骤,每个步骤做到3分,就能看到一个打折的效果。剩下的由导师设计的“脚手架”的支撑来完成。从这个角度说,“脚手架”的设计是很值钱的。如果脚手架搭得好,你的进步会更快一些。
但是鉴于目前变现思路的泛滥,我们未必能遇到一个懂“脚手架”的导师,却要花费一大笔钱出去学习,而且未必能学到什么。所以我优先建议,大家学习给自己搭建脚手架。也就是说,面对一个难题,我们要自己有本事能拆解,并且给自己提供引导。而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得认知,是比较有“性价比”的方式。
很多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想通过向别人求助来快速得到答案,以逃避自己探索的过程。这样一般会掉坑,而且伴随着亏钱。而自己主动寻找,自己给自己搭脚手架,看上去有一点难,但是,也不是不能做到。毕竟,有一些道理,如果是别人告诉你的,你可能压根不会有切肤的体验。而假如变成你花费代价才明白的,那你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就会很深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