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儿女过来的我们,深知被唠叨的痛苦,然而当我们反驳或抱怨的时候,就有一个站在道德至高点的声音对你说:“唠叨都是为你好哇!”一句话顿时让你语塞。可是这个“为你好”我们真的能舒服地接受吗?“为你好”到底好到哪里去了呢?
宝宝在两个月的时候出现拉粑粑困难的情况,三五天拉不出,七八天用肥皂头捅,庆幸拉出来的时候也总是让宝宝疼得撕心裂肺,如此循环。
每到第三天宝宝没有拉粑粑,一家人的焦虑就爬上来了。每天早上,婆婆问我:“宝宝早上有没有拉粑粑?”我说没有,婆婆就一脸愁云:“怎么高低(婆婆的方言)拉不出粑粑啊!唉!”成功地抢占了这一天最佳情绪基调控制时间点,让我们一整天都布上了焦虑浓云。
到中午,她继续补刀,回来进门第一个表情不是微笑,第一句话不是打招呼,而是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问:“宝宝有没有拉粑粑?”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若答,她便是“怎么高低不拉粑粑啊!”冲击着我内心微弱的信心,若不答,很有可能会引来意见。我顶着内心的防线,低声答复:“没有。”她那句击人名句如约而至:“怎么高低不拉粑粑啊!唉!”我一整个下午又将在焦虑中挣扎。
晚上,她自然是不会放过的,她晚上没有事情,喜欢坐在我房间里浸泡式渲染,一个劲重复:“这可怎么办好呢?这只吃不拉,肚子要涨破吧!这怎么得了呢……”
除了婆婆,爸爸妈妈也是唠叨的主力军,他们一有空便在我耳边同样“问候”,仿佛他们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宝宝了,而且是宝宝不拉粑粑这件事,再看不见别的。他们是长辈,一说话便可以辐射全家,我性格软弱,不善反驳,活活被重重焦虑围攻。
因为我不愿再带孩子跑医院,他们就背着我一起商议:“这样不行啊,要出事了怎么办啊!”我被孤立于敌对之地。
事实上,从第一次宝宝三四天没有拉粑粑的时候我们便去了医院,医生检查说没有大碍,开了益生菌,然而宝宝吃了不见效果,熬到第七八天还是家人捅肥皂刺激拉下粑粑。后来情况重复,我换了一家中医院,就诊时医生恰巧遇到宝宝肚子痛大哭的情形,而老中医也只是态度冷淡地开了益生菌,仍无果效,让我失望。我上网查阅、问诊,无非也是给出吃益生菌、按摩肚子这样的方法,我便知道,医生对于宝宝这种情况没有好的办法,于是我不想再浪费心力寄希望于医院,而是想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孩子,内心祈祷,并试图寻找其他办法。
我们也得知宝宝在前三个月肠胃功能发育不全,出现这种情况也很常见,不是极端个别事件,老人们却耐不住性子,总是在嘴边唠叨,我一边要面对孩子多日不拉粑粑、时不时疼痛大作的情形,一边面临一家人的焦虑灌输,击打我内在的信心,我几度崩溃!
他们无限焦虑的背后,相信有一个全能者能将宝宝问题彻底解决,他们愿意盲目地去跑医院,一家、两家、三家乃至全合肥全中国的医院,哪怕医生说开膛破肚他们也愿意。
我一次次拼凑起破碎的心,打起精神和希望,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位好中医,通过推拿和药敷的方式促进宝宝脾的功能,帮助宝宝排出了粑粑,我为此开心得快要掉下眼泪,他们的嘴上却没有喜悦,只是淡淡地说:“嗯,好了。”
偶尔宝宝还是三五天不拉,后来又奇迹般自己拉出来,我欣喜若狂地告诉他们,他们竟神情淡然,远不如那焦虑来得强烈,看着我惊讶的眼神,他们意思一句:“是吧!”
在遇到好事情时,他们不与你喜悦共舞,在坏事情时,他们第一个火上浇油,他们眼里只看得见问题,却看不见美好,他们天天盯着你的问题讲,还美其名曰“关心”,这就是他们的状态。
可见,唠叨真的是为你好吗?那只不过是他们把自身的焦虑在你身上找到了一个聚焦点,然后像不断放大,来释放他们自身的焦虑,亦或是实现他不安背后的掌控感,却将对方重重捆住,变得越来越无能。
那不是爱。
如何辨别别人是唠叨还是关心?
看对方的出发点考虑你还是考虑自己。
比如文中我的家人,如果是以考虑我为出发点,他们便会知道我作为妈妈的担忧,便会支持我关心我,而他们以自己为出发点,便在向我扩散自己的焦虑。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不断被家长唠叨,会在无奈痛苦中逐渐削弱动力和创造力,只听大人的,没有主见,不敢梦想;一个在婚姻中被唠叨多了的一方,会渐渐消磨掉激情的爱,把无奈压在心底,或转而向外寻找新的出口。
如果对方对你唠叨,请说:请控制你的焦虑,我有我的方式。
2019 1.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