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激发(二) ,运营商是否该向互联网厂商说一声“谢谢”
如果喜欢,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Martin眼中的运营商那些事儿”
总第003篇
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

接上篇,作为被运营商寄予厚望的流量激发,真的能像想象中那样激发新流量吗? 这就要深入到影响流量使用的细节之中去找魔鬼,目前看影响流量激发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价格因素和内容因素,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是充分条件。
价格因素:用户使用流量就要付费,价格会直接影响用户使用流量的大小。价格因素类似于水龙头的作用,价格贵,相当于水龙头开的小一些。价格便宜,水龙头开的大一些。水龙头的开关就隐藏在定价中。
内容因素:如果说流量的价格是水龙头的话,流量的内容因素就是储水罐,就是内容源。储水罐的水越多,当打开龙头的时候水就会更多。同时对接移动互联网的储水罐本身也是有差异的,你会狂刷朋友圈,却不一定会看电子书。你会看直播,却不一定会用移动流量看大片。看似相似的内容却有迥异的区别,具有强时效性的内容才是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刚需,内容的使用场景是用户使用流量的最初始动机。动机找对了,后面的事情才看的清。
首先看下价格因素,人对价格的感受有个特点,就是非线性。例如:一件物品的价格从100元降低到50元,我们的大脑会感觉便宜了很多,下意识的冲动就是"买买买"。但如果从2元降低到1元,同样是降低了50%。大脑的感觉可能就变成了差不多一块钱。这时价格对大脑的刺激是有限的。价格刺激在感官层面来看,边际效率不断降低。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价格这个刺激因素基本就会失效了。此外,现在运营商讲到的流量经营,经营的前提一定要有个价格纵深的空间,如果价格一再降低到白菜价,那这种经营的空间也就没有了。低价格是激发流量的强心针,但相对高价格是流量经营的护城河,两者从某种情况看是对立的,需要平衡。因此,价格因素要慎用,过低的价格对运营商本身可能是一场噩梦,那就是运营商的边缘化(没有价格的护城河可以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少)。
再来看内容因素,我们为什么使用流量?就好比看一场电影,如果是大片即使票价贵也依然会去看,这时内容因素大于价格因素,流量的拉升来自于内容的刚需,例如当年的阿凡达,IMAX的单张票价破100(即使现在看来依然不便宜),但抢购一空,不管单价降不降一样热卖。如果是一般的片子,可看可不看,票价便宜的话就会去看,价格的因素变得突出。如果是烂片,即使价格再便宜也不会去看,那是在浪费时间,内容因素不具备,价格因素就无从谈起。因此,内容因素是流量激发的内因,而价格仅仅是外因罢了。另外从内容的产生上来说,互联网厂商及用户们创造了大量使用流量的动机以及优质内容 ,运营商只需要通过定价手段调整管道与需求的匹配程度即可,是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收益者,管道本身不能创造需求。但随着流量价格的不断下降,用户感官对价格的敏感度不断降低,受价格抑制的流量越来越少。而互联网厂商生产优质内容的速度相对线性(从买版权到自制剧,互联网厂商已经很努力了)。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可能的状况,即通过价格手段已经将水龙头开到很大,但流出的水却没有增加多少(储水罐并没有变大,因为没有了更多需求)。通过价格的流量激发仅仅是硬币的一面,优质内容本身的生产才是核心关键,两面都具备了才会有真正的激发。
最后,是否通过价格的激发流量没有价值了,其实也不是,如果优质,中等与较差的内容分布呈现梭型,那低价激发出来的就是中间段流量,还有一波红利。如果三者分布是哑铃型,激发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会出现再怎么激发,流量也上不去的情况。流量激发的核心在于怎么最大化分享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流量红利,价格过高抑制流量导致总盘子增长不够快,价格过低流量是上来了但可能会把未来几年的能力提前透支。就像央行的货币政策,当利率已经是负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手段去调控市场了,还怎么玩。不过换个角度,通过不断降价进行流量激发的意义在于,不激发一次看一看,你怎么知道我们到底在哪个位置上?这时,我们是否应该向那个亦敌亦友的互联网厂商说一声“谢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