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文摘】
这样的情形,我越来越不喜欢——全班学生个个都把脑袋埋了下去。只要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就会意识到,我正在教授的不是四十五个具有四十五种想法的个体。我是在教授一个群体,这样的时刻便是他们整个群体想法一致的时刻。这样的群体跟一堆围观的群众没有什么区别,哪怕他们在那里一言不发,被动消极。站在全班学生面前,我这个外国人常常感到十分孤单。
---摘自《江城》,作者彼得·海斯勒
本周读书,《江城》,作者彼得·海斯勒。实在来讲,截止到坐在电脑前的此刻,我仍就没有读完这本书,理由和借口当然有很多,但是这本书也的确出乎我的意料。
从封皮和书名来看,本以为是一本外国人在中国的游记,类似于雷克的《徒步中国》。未曾想这是一部厚重的生活纪实。更惊人的是,即便这本书写作于近20年前,即便时空转换,即便江城涪陵也变了模样,但中国人似乎还是中国人,围观的群众仍旧是围观的群众。就如文摘里提到的这部分,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志愿者,作者在涪陵师专教授英语及文学课程,在课堂上大家纷纷低头,与当今课堂似乎并无二致。连同不变的是,我们对外国人的好奇,对世俗生活的极度热情,对群体事务的集体冷漠,以及几乎一样的思维模式。
也许是我们太难被改变了,以致于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叫做“包容并蓄”的成语,用来描述我们同化其他个体与文化的丰功伟绩。如本书作者,他的名字叫彼得·海斯勒,但入乡随俗取了个中国名字叫“何伟”。尽管一双冷眼观察小城涪陵,却也免不了参与中国式的校园活动,在茶馆酒肆谈天说地,甚至被发廊女挑逗。在两个名字与身份之间切换,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说的确成功,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从开始准备印第二本自选集时就暗自想过,以后每周的推送文字质量和数量都要提高,才不负自己与平台里屏幕前的每一个读者。但不知道如何能写好一篇书评,更多的时候还是随笔类的。也许随笔更适合手机上的碎片阅读,也许繁复的思绪更适合落在墨印上的黑色文字,会继续去尝试找到一个平衡点。
下周可能会读的书是:《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今天刚刚买的书。对于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却耳闻甚多,希望此书能有所裨益。当然如果你有好书荐我,可共享之。
祝晚安!
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加菲猫和它的朋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