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的这节课里着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整个教学成板块式。整节课有条不紊。
1.以“想”字为入课的切入点,读好课题,力求给学生一种期待,为后面的理解课文奠定感情基调;
2.抓住文中的重点短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积累。通过圈画短语、指导朗读、结合图片、观视频、联系生活去运用等方式为学生理解和积累这些短语搭建了较好的支架,比如:理解“遥远的北京城”通过出示地图,理解“壮观的升旗仪式”通过观看视频,之后谈感受,这样化抽象为形象,学生更易于接受。
但是在各个板块之间似乎缺少核心主线。是否可以围绕“我想去看看”可以构思:“想到哪儿看”“想去看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将生字教学和积累短语、读好长句子等语文要素的落实逐一突破。
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短语,如果在读好短语的基础上,借助老师有效的范读、学生读后针对性评价,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除了突破读好长句子这个难点而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明白“我为什么想去看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得到发展与提升。再者学生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自然而然抒发出的情感,而能更好地读好两个“我想去看看”。
如果再顺势结合课后习题,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用“我多想去看看____”为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来进行说话训练,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和建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