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乡的回忆,东北人无法绕开冰。
上周末和媳妇去了什刹海冰场,她是云南人,还从未见过这样大面积的冰面,是第一次上冰。而我来北京6年,竟也好似把这种东西忘记了,从未想过去滑一圈,哪怕他曾陪伴我那么多年。
北京虽然地处北方,但因为气候变暖并不是所有河湖在冬季都可以结冰,听说什刹海冰场就需要人工参与,在北京能找到这样一块室外冰场并不容易。门票80不限时玩儿个痛快,我们真的是完全释放了自己,找到了儿时的快乐。
我小时候溜冰完全不花钱,天寒地冻,无论河湖,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都会冻上厚厚的冰层。对我来说,上冰格外方便,从家到学校的路边有一个小水塘,我们称之为“泡子”。一进入深秋,从水边开始出现一线冰花开始,每次路过都会观察一下水面结冰情况,期待着水面早日变成冰面,我们就可以上去撒欢。天气渐寒,水面从一层薄薄的冰层逐渐冻得深厚,最初都是向冰面扔石头测试厚度,慢慢的就试探着亲自踩上去。只有冰面冻得够厚够硬才能上冰滑冰车、滑冰板。但是上冰的诱惑实在太强烈,几乎每年都有孩子在还没有冻实的冰面上掉到冰窟窿里。在东北严寒的天气里掉到水里,即便没有淹死,也会在棉衣吸足了冰水后冻个半死。所以每到这个时节,家长总是郑重警告:离冰远点儿啊!放学没事儿赶紧回家!
冰面冻得实了,小伙伴们就结伴而来,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宝贝—自制的溜冰工具,主要是冰车和冰板。材料都很简单,不过是木板、木方、铁丝、铁钉,好不好用全凭手里的活儿了。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好用,比如说我的。
冰板各地叫法不同,样子也是大同小异。“脚滑子”、“冰滑子”指的都是这个东西。在网上看到有人做过一个示意图,做的简直是太像了,我都怀疑他是不是我家乡的小伙伴,唯一和我小时候不一样的就是后面那个绑绳不合理,我们的是很长的两根分别固定在木板两侧后部,可以围绕着脚踝系上,这样才能穿的稳固。这个东西虽然没有冰刀高大上,但因为在自然冻成的冰面上并没有人工冰场平整,在个别地方还会有裂缝,适用性肯定更好。
我家左右邻居都姓刘,左边邻居长期卖豆芽,右边邻居以卖豆腐为营生。他们家的孩子都是男孩,又都比我大几岁,我小时候一放学就跟在他们屁股后玩,每到傍晚,总有10来个孩子四处疯跑。
到了冬天我自然也是和他们一起去。他们每人都有一副冰板,因为当时我太小,还没有自己做的能力。独生子又没有哥哥帮着做,所以上冰的时候我只能眼看着别人脚穿冰板在冰面上肆意滑行,真的是特别羡慕。好在我还有一个冰车,否则只能拿鞋底去蹭冰。
小学最后一年我转学去到市里,这两家刘姓邻居也都搬了家,从此我家周围的这个孩子群就散了,我也在没有机会在家中的小泡子滑过冰。大学毕业后一个夏天回到老家,发现小泡子已经完全干涸,没有水就不会有冰,这一块天然的游乐场再也不会有了。
离开镇上再也没有穿过冰板,但是我的冰上生活并没有就此结束,我的初中、高中都是在铁路中学上的,冬天的体育课只上冰上课,学校提供速滑刀。每到冬天学校就会在教学楼后面的一块空地上浇出一个冰场。
这个活儿一般都是体育老师干。先平整出一块足够大的地,初中时的冰场多大我忘记了,高中应该是将一个小田径场浇成冰场,他外面那一圈跑道应该是400米的。
天够冷之后,拖着水管从冰场一端倒退着浇水,每次只浇薄薄的一层,每层都冻的结实了才能再浇下一层,最开始因为天还没有那么冷,半天或者一天才能冻好一层。即便如此也得耐心等待,冻得不结实在冰场使用后冰面很容易被破坏,一旦有损坏,破损范围会很快扩大。
六年中学,冬季我上了六年的冰上课。东北出冰雪运动健将真的是得天独厚,
但是自从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冰了。
明年过年回东北老家,要做两双冰板,一双给媳妇儿,她必定很喜欢。
妈妈的那句提醒:注意冰面情况啊!一定是对两个人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