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欢看法国拍的情感和婚姻类的电影,因为大多更纯粹,纯粹谈情感和婚姻关系,谈男女的互动和纠葛,谈自由状态下人的内心觉知和成长,这往往在国内的婚姻剧中都看不到的。大概是我们宗族社会的历史,大家都更看中婚姻的形式,甚于实质,这个形式神圣到如同水晶玻璃一样不可触碰,谁要是去触碰它如杀人放火般被全社会唾弃。
在我们民族的认知里,男女组建了家庭,步入婚姻,孩子重要,双方父母重要,社会角色重要,而唯独不重要的却是夫妻二人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关系。而法国电影往往讲的是婚姻的另一面,婚姻外缘的社会和家庭关系都只是调味料,而把男女二人在婚姻中的感受和情感升华摆在第一位。
之前看过一部经典的老电影《婚姻生活》,全片从头至尾都是夫妻两人在不同情感阶段的对话和互动,甜蜜,伪装,吃醋,争吵,讲述了婚姻中的两人不停的争执和对于婚姻和互动的探讨,在无止尽的吵闹、分离甚至偷情中反而情感日久弥新,不断递进。
《阿德尔曼夫妇》也是一部类似于《婚姻生活》的电影,也集中讲一对男女的从相恋到婚姻,到老到去世,两人在不同阶段的互相的依存和博弈关系,但是少了喋喋不休的呱噪对话,情节和场景更丰富了,有更好的故事设计,因此可看度高了许多。
一般人可能都比较反感婚姻中的博弈这个说法,好像显得过于心机和斤斤计较,而男女二人从恋爱到婚姻对彼此情感依附的对比关系却往往都是客观存在的。故事中两个独立的个体,都不希望依附于对方,但是随着婚姻中双方的能力和角色变化,总有占优势的一方和处劣势的一方。
故事中的两个人相识的时候,男人是一个颓废作家,女人是一个古典文学博士,在一个普通的酒吧里,女人一眼见到男的,被其忧郁外形吸引而一见钟情,一夜春宵后,女人看到男的写作书稿,提出了很多切实的批评意见,男人自尊心作祟,觉得女人强势,不愿再接触女人,女人于是与男人的哥哥谈恋爱,刺激男人,男人于是撬了哥哥的女朋友,终于两人相恋,并结束了与别的异性之间的关系。这是两人关系的第一轮博弈。
在女人的帮助下,男人写出了畅销书并获文学大奖,开始闻名遐迩,女人怀孕生下儿子,没想到是个智障。男人越来越出名,家里房子越换越大,女人照顾儿子不再工作,开始有很多佣人,烫着大波浪的法式发型。男人开始厌倦女人,觉得女人失去了灵魂,出差越来越多。女人遣走了佣人,怀孕生了第二个孩子,这次为男人生了个小情人。第二轮博弈中,婚姻的头四十年,女人处于下风。
儿女都离开后,男人发现自己头发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老,而发现女人却还是那么优雅,那么自信,那么漂亮,自己的作品也频频遇冷,心态上,生活上也逐渐变得可恶。女人离开了男人,找了个更有气质的老头,后来男人在孤独中回忆二人的过往,又写出了畅销书,女人被其作品感动,男人又追回了女人。第三轮博弈中,女人开始逆袭。
男人得到教授岗位,开始教书,虽然男人已经老态龙钟,女人没想到学识的魅力那么大,一个个的年轻女学生围到男人身边,最后女人终于爆发,赶走了女学生,男人从此彻底颓靡,接着进入老年痴呆,逐渐认不得妻子。面对老年痴呆的男人,女人问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谁,男人居然想到的是女学生的名字。这一轮博弈中,女人看似赢了,其实是输了。
最后,在一个大雾天,两人来到年轻时一起去过的一个悬崖,玩起了年轻时的游戏,女人蒙上眼睛,让男人牵着她走,接着女人蒙上男人的眼睛,让他自己走下悬崖摔死了。女人说,他终于又能干了一次,从152米的悬崖跳下去了。
这看似谋杀的结局,却拍得异常美丽、伤感而多情,如同最后给观影的人在心里重重地敲了一下,浑厚沉重,回音悠长。这一下,实在爱极了这部电影的调调。
看有些影评说,这部电影讲的是男人被女人掌控的一生,亲手成就他,最后亲手毁灭他。估计这么评的也是个男人,他只看到了一个桃花旺的男人被管住的一生,而我看到的却不是,而是一个男女之间的互相成就的故事。
男人会心猿意马,女人也会迷失自我,男人会萎靡颓废,女人也会厌倦消极,看似是谁依附谁,谁在博弈中更胜一筹,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过程也是彼此的扶持和提携,彼此的监督和提醒,最后共同地成就了最好的自己,那才是相伴一生的婚姻最好的样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