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是个好东西,只可惜我们快没有了。
一
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便会不假思索的求助百度,求助知乎?尤其是成天接触网络的人,更容易形成这样的思维套路。然而,即使是思维套路,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级——
最初级的,是一些因为忘记常识或者知识点而进行的搜索。诸如,英国和北京差了几个时区?感冒头痛应该吃什么药最好?人的脑子一生要记得太多的信息,而这些常识则时常会成为我们记忆渔网的漏网之鱼。这样的搜索,无可厚非。
稍微复杂一点的,是关于一些技能、过程的搜索。比如,如何学习游泳?如何学习雅思?如何做一盘好吃的糖醋排骨?怎样操办一场难忘的婚礼?确实,我们的精力有限,没有办法去花时间体验、摸索所有的事情,但是又想快速高效的达成目标。好吧,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说是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再复杂一点的,是我们对于一些我们没有过的体验的好奇。就像,坐牢是什么感觉?当明星是一种什么体验?生孩子是什么体验?这样的问题,在百度、知乎一类的问答平台上不胜枚举。没错,通过别人的回答,我们能把没有体验过的东西补充到我们的认知系统中,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在很多角度上,这都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再上升点高度,就到了一个我认为是最可怕的终极层级上。在这个层级上,我们向网络抛出的问题不再是简单机械的回答就能解决的了,它关系到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还是举几个例子,这也是知乎上很流行的一种提问模式:如何看待范冰冰?
如何看待马化腾代理吃鸡国服?如何评价高晓松?如何看待奚梦瑶摔倒事件? 在这些问题下面,包含了成千上万的回答,一些热门的回答又包含动辄几千的点赞。这就是说,有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人,同意了这个回答的说法。
你会因为你没有看过的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来评价它的好坏吗?你会买微博上诸多美妆博主推荐的好用化妆品吗?你会因为某几个人的言论突然对政治产生了别样看法吗?你会因为看了几篇今日头条的娱乐报道,随意截取的几张图片就觉得谁谁谁不如谁谁谁漂亮不如谁谁谁皮肤好吗?
二
也许是接触网络太长时间,我们也许都忘了,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别人的看法,不管看到什么,都是别人的看法。我们如何去看一个人,如何去评判一件事的好坏,那都是只关乎个人的态度,任何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都只能是这个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即便是有千万个人赞同他、支持他,他的话也永远无法变成真理。更何况网络上多的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之人,我们根本无法奉之为真理。
如果你赞同一个观点,那也不代表那个人的观点就是你的观点。更深一步说,你从认可一个观点被误导为吸收了这个观点。举一个通俗的例子:范丞丞被很多舆论说成是范冰冰和洪金宝的私生子,现在范丞丞以明星的身份出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便有诸多证据证明这一信息不实,私生子的言论仍然横行于世。我们暂不追求事情的真相,因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没有办法接触到明星生活的。网上有很多所谓知情人士给出的所谓证据,想要找出真相,一旁的吃瓜群众一看,唉,有理有据,说的挺有理,范冰冰果然是拿私生子当作弟弟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了这个观点以后,在以后的八卦闲聊中提到这件事情,便会脱口而出:范冰冰有个私生子,她的私生活太混乱了。
但是当我们动动脑子仔细回想一下,怎么就会被这些我们根本没有考证过真实性的证据和言论给误导了呢?最后还将其转变成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想,就会知道,我们无权干涉明星的私生活,我们也无法了解到最终的真相,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下定论,而我们所下的这些言论也根本不像是我们人生观的反应。
再比如民国才女林徽因,关于其为绿茶婊的言论传遍大街小巷。先是吊着徐志摩的胃口,让其最终不幸空难身亡,后又与金岳霖关系不清,导致其为她终身未娶。关于这个问题,网上口若悬河的回答者在民国的文献资料里找出了大量的证据来论证林徽因为绿茶婊死板上钉钉的事实,引经据典令人无可反驳,有多少人又被这些说法动摇,最后认定了林徽因是个风花雪月之人呢?最后每与人谈及,林徽因便像个贬义词似的存在脑海里了。
我不想评判每种看法的对错。我只想说,我们在给她下定论前只是没有完整的去了解她,我们对她的认识是从别人处间接获得的,也许中间经过了断章取义、片面取证的做法,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她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真实的她了。可怕的是,这样的仅为一家之词的言论正在网络上盛行,它们正在腐蚀我们的脑子,吞噬着所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独立见解。而最终的结果,便是所有人均失掉了个性,变得如墙头草般可任意随人左右,而我们还不自知。
三
曾经听过一个不知是否属实的故事:当年日军侵华,杀入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活动,几十万南京人被屠杀殆尽——这是一个惨烈而悲壮的故事。可是它还有一些小插曲——那时候几十几百个人被几个日本兵押着送往屠宰场,他们人多势众完全可以反抗逃跑,哪怕有人流血牺牲了,可以换得更多人的生存。可惜没有人这样做,因为第一个牵头的人肯定是死的最快的。最终的结局便是,这几十个人如待宰羔羊一般,被一个牧羊人牵到一处丢了性命。
虽然无法确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我仍然无法避免听到这个故事后的触动。即使它是假的,也是反应了最真实的人性的——他们中哪怕有一个愿意站出来,结果都可能会不同。既然横竖都是死,为何不出来拼搏一把呢?可惜所有人都怀抱着一样的想法——不想当第一个死去的人,不想成为革命的祭品。更可悲的是,我在中国网民身上看到了类似这种想法的思维模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水军”能够左右人们对某个明星、某个影视作品的评价;只要愿意花钱买微博热搜,什么东西都能红;少量的几个网络世界的所谓“精神领袖”便能够引领着舆论的发展方向;甚至还有惊人的言论说:“只要少数几个人带一带言论方向,便会有成千上万的网民跟在后面附和称是。”这样的光景跟被一两个人牵着鼻子走的一大队待宰的中国人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如今屠刀从金属质变成了二进制。
《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曾经提到过集体与个人的区别,两个概念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集体有着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目标,而个人则是独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体往往容易受那些具有显而易见的漏洞的言论的煽动而变得情绪高涨,暴力滋生。而个人在面对这样的言论时,则更能冷静分析,识破陷阱。着无关于智商,即便最聪明的智者在集体中也会变得愚蠢而情绪化。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便是集体多人的智商甚至还比不上一个单独人的思维能力,他们会更多的被情感等不理性因素左右,做出无法想象的暴力行为或者壮烈牺牲。这也就是为什么,革命的成功总是需要集体的前赴后继,而单人的作战总是孤掌难鸣。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当下的网络环境中,独立思考变得如此重要。
四
脑子是个好东西,只可惜我们快要没有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事情,最严重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发生,仍旧还徜徉在他人的言论和态度里,享受着他人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不切实际的自我满足。
爱问为什么也许曾经是个美德,可现在不再是了。网络让这些为什么的答案来得轻而易举,甚至有些人怀着某些目的迫不及待的向你抛来他们的答案,如今,我们在接住这些答案之前需要思虑再三了。遇事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怎么看,这才是在当今时代下保持本心的不二法门。
停止搜索关于如何看待一个人、如何看待一句话、如何看待一件事此类的问题吧,这些经过几番加工的“二手知识”只会把我们的认知体系填充的像个四不像。看各个平台自媒体文章也要长点心啊,网络上的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良莠不齐的信息比以往的封建时代更容易为我们所吸收。对这些被推送来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欣赏,可以赞同,可以学习,可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之前,我们需要思考判断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