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7-22 14:06 被阅读0次

    元代初期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他出身高贵,经历宋元朝代交替,深受元朝廷重视,不仅书法婉丽流美,还开创元代新画风,把我国的书画艺术推向新的历史高潮,被后人称为“风流儒雅,冠绝一时”。

    他就是赵孟頫(fǔ)。

    赵孟頫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赵孟頫的艺术人生,学习他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和通透豁达的处世态度。

    1.才华过人,深受新朝廷重用

    公元1254年,赵孟頫出生在浙江湖州,是宋太祖赵匡胤(yìn)的第十一世孙,家中排行第七,字松雪。父亲赵与訔(yín)为官之余,热爱收藏,经常出席收藏大会观赏字画。有时,他也会带上赵孟頫,从小给了赵孟頫很好的艺术熏陶。

    赵孟頫11岁时,父亲去世,从那以后他家的境况一落千丈,母亲告诫他要多读书才有出路。于是他时刻勤勉读书,奋发图强,年纪轻轻就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

    公元1279年,忽必烈攻灭南宋,入主中原,取消了一直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无数苦读多年的学子无法再通过科考入仕为官,只得另谋生计。

    明仇英《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局部),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赵孟頫为生活所迫,当起了私塾老师,对外则维持着隐居闲适的文人形象。这段时期他有机会结交了很多对诗文、书画感兴趣的文人雅士,一起切磋交流,观摩大量书法作品,精进艺术技能。

    公元1286年,元朝廷有意拉拢南宋遗族入朝为官,便派大臣到江南招募人才。由于赵孟頫在当地小有名气,又是宋朝皇室后代,便被举荐给了元世祖忽必烈。

    当时元朝廷刚刚设立尚书省,皇帝命令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忽必烈看了诏书后十分满意,称赞赵孟頫才华横溢,并任命他为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忽必烈还经常召他进宫商议国事,十分器重他。

    公元1290年,赵孟頫升任集贤直学士,官职正二品。同年发生地震,北京受损严重,元朝的实施暴政,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自寻短见,死伤人数高达十数万人。忽必烈为之忧心如焚,召集众人询问应对的方法。

    很多官员忌惮丞相桑哥的权位,不敢说实话,只是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的话,以修人事、应天变来回答,不敢触及时政。

    清代叶衍兰作《赵孟頫彩像》

    而赵孟頫忧心百姓的疾苦,极力奏请忽必烈大赦天下,减轻百姓的负担。最终忽必烈同意免除赋税,百姓因而得救。

    在官场上赵孟頫坚持施行仁政,尽管朝廷大部分高官都在背后议论赵孟頫的赵氏宗室子孙的身份,但他仍坚守初心,出仕从政为民解忧。

    赵孟頫虽出生于动荡时期,但他不受外界影响,修炼自身,磨剑十年终作器,寒窗不负读书痴,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报效朝廷。

    2.痴迷书法,开创全新高峰

    赵孟頫为人务实,一生清正,对元朝皇帝忠心耿耿,所以深受忽必烈信任,一度想授以实权。但因为他是宋朝宗室子弟,很多大臣极力劝阻,使得他的官途发展受到限制。后来,他虽身居要职,但并没有实权,空有一身才华抱负,却不能参与朝廷的重大决策。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

    公元前1295年,忽必烈去世,元成宗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时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不仅处处打击南方儒臣,还对赵氏宗族的防范加重。如果赵孟頫继续留在大都任职,肯定会受到各方势力的压榨,郁郁不得志。从那以后,他几次请求去地方任职,远离中央。

    在回到家乡养病期间,他安于当一个闲散文人、书画家和鉴藏家,用更大的视野去创作。这时的他似乎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是全身心投入研究艺术,内心感到无比淡定与从容。

    节南山之什图题诗

    赵孟頫初学书法时,主要临摹宋高宗赵构的字帖,书法结字扁平,上大下小。在他一路成长的过程中,他观摩众多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后来又临摹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风格也开始向“二王”的笔风转变,在兼顾字体的形似与气韵的同时,更加重视用笔的劲道和变化。

    他大胆创新,汲取几代书法大师的精华,巧妙地把楷书和草书的艺术性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被称为“赵体”。

    赵氏的书法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个性化符号,而是将古人书中的一切合理因素概以“中和”化之。

    这种“中和”之美,需要深厚的功力加上丰富的学养,还需要辅以超凡脱俗的气质,方能从古人的书法作品中披沙沥金,终至华丽而不甜腻,流美而具骨力,潇洒中见文雅,秀逸中显清气。

    因为他在杭州、湖州的文人圈中以擅长书法著称,便被推荐给皇太后写经,皇太后和皇帝对他的书法能力极为认可,这让赵孟頫的书法在大都和江南都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他还对石鼓文、金文、篆书、章草等都很有研究,被誉为“天机所激扬,一学便似”。

    心经行书册(局部),辽宁博物馆藏

    赵孟頫学有所成,离不开他的勤奋努力。当别人一天最多练几千字就收笔了,而赵孟頫一天能写一两万字。

    他提出,学习书法除了要注意结体与笔法相结合,还要勤加练习,拥有深厚的书法根基才能在书法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曾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而去其犷”可见赵孟頫的书法水平深受后世书法大家的认可,成为元、明、清三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

    赵孟頫在学习书法的路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大胆突破前人的思维,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寄情山水,成就画坛巨匠

    公元1306年,赵孟頫鬓角出现肿块和溃疡,疼痛难忍,找了许多医生也治不好,不禁感叹自己“濒死而幸存”,已经步入老年。

    他在家中养病将近两个月,恰逢他即将在年底任职满期,索性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去了地方的官僚职务,闲居在家写文作画。

    后来新朝皇帝敬重他的学识,召他回大都重新担任官职。晚年的赵孟頫在官场虽升迁极快,但都是写文章、修国史之类的清闲职位,让他有充足的自由时间与书画诗文为伴,交友闲谈,过着悠闲的生活。

    宋末元初,在文人中间形成了一股“师古人”的浪潮,创造一种既重在抒写情怀,又能从技法上强调以书法入画的新画风,形成了当时画坛上最具特色的文人画流派。

    松荫高士图,美私人藏

    赵孟頫明确提出书法入画的主张,成为了引领这一浪潮发展的关键人物。明代文人王世贞曾经说过:“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赵孟頫寄情山水,在山水画中悟出了人生,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画坛古风逐步湮没的颓败现象,改变了以前绘画繁多而细小的风气。

    当时北宋追逐的画风就是画得好看就可以了,但是一幅画能够传承下来,赵孟頫认为光是画得好看是没用的。他的画之所以在众多画家中略胜一筹,正是因为他的画风中带有“古意”。

    他提倡的“古意”不是完全复兴古代的技法、构图和主题,而是指作品的韵味和格调,而且他还尝试把书法用笔的方式大规模用在山水画创作中。

    欧波亭图

    赵孟頫曾经为一位教书先生创作了一幅“信手涂抹”的应酬之作,在画中他用中锋、侧锋从各角度或横扫、或点擦等书法技巧塑造画中的山水、树木,让整幅画呈现出墨色清淡、意境旷远的味道,深受对方的喜爱。

    大画家就是要能从一种已经形成的环境中另辟蹊径,将艺术带入另一种全新的境地,这就叫“变革”。

    西图雅集图

    从价值上看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摒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

    赵孟頫画法和构图形式开创了山水画新类型,元朝后期他的画风在家乡太湖流域得到文人画家的传承发展,许多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黄公望在亲眼见到赵孟頫画画时,感叹:“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他们甚至把赵孟頫推举为元代文人画家第一人。

    赵孟頫前半生为理想而奋斗,一心为民,报效朝廷。在官场失意时,他没有颓废绝望,而是潜心钻研书画,勇于创新,开创新的艺术高峰。人的一生,要追求梦想,也要及时调整自己,遵从内心,做热爱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

    赵孟頫不断精进艺术技能,打破常规,开启变革之路,最终成就一代书画巨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ux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