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母亲一起在看电视剧《知否,知否》。
初看觉得还行,但到后来实在是越来越有“意思”了。今天特意写篇文,吐槽一下。
分两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演员,第二部分是编剧。
演员
不得不说,赵丽颖演技是真的差!
表情,眼神,各种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拿我最近看到的两个片段举例。
第一个,她成功复仇了林小娘的那段。那一场她和林小娘的戏,全靠林小娘一个人撑起整个台子。
我知道,没有台词的一个长镜头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没有台词,所以观众只能从演员的表情、肢体动作、气氛、配乐里感受这一幕要表达什么。
赵丽颖可就厉害了!她什么表情都没有,动作只有低头——抬头——低头。全程双眼无光,目光呆滞。
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我是真的惊了:这啥意思啊?是大仇得报的高兴?解脱?还是想起了往事?
我真的不知道!
再看看高露(林小娘的演员)的演技,完爆赵丽颖几十条街。我看知乎里有人评论说:“一人solo全场,对着空气也能霸气全开。短时间精准地展现了几次心理变化过程。”。我是无比的赞同。这真是对着空气SOLO了一把。
第二个,她带血诏被追杀遇到顾二叔的时候。那段戏真的叫一个大写的“尬”。你被人追杀,好不容易死里逃生,气都不喘?哭戏也是,边哭边讲话。结果还比平时讲话利索一些,估计也就她这一个了。
感情戏也是时好时坏。然后我发现了:噢,原来是因为对象不同啊!
你能把对顾二叔的演技花一半在齐衡身上吗?明兰和齐衡同框的镜头也不算少,如果她真对齐衡有爱慕之心,拜托你当面给点动作和语言上的支持吧。你知道你和顾二叔同框的时候,粉红泡泡已经从屏幕里溢出来了吗?你到底是先和谁谈恋爱,对谁先有好感呢?
齐衡性子是有些软弱,但是也不至于被人这样糟践。
以及,不晓得念台词的时候磕磕巴巴是不是有意为之,但这个真的很出戏耶。每次都在疑惑:别不是认不得字了吧?别不是忘词了吧?这样的也不重拍吗?
编剧
病句层出不穷,是为其一。
我第一次在知乎看到关于《知否,知否》的热搜,就和它剧里病句有关。
不过我问了身边同事,她们几乎没有感觉的。我也只能仰天长叹:是我太认真了吧。
列几条共青团中央提出的吧:
“手上的掌上明珠”
“就听过一些耳闻”
“大长子”
“你以后独个儿一个人”
“许多年纪不惑的举子”(年近不惑?)
“(顾家三弟弟)他来继承大统”(王位才是继承大统)
“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呀”(大叔,那是人家的女儿)
“满城文武”(不愧是汴京,满城都是文武了)
圈起来,今年高考题要考的,都记得了吗!
历史背景与剧情所言不符,是为其二。
我听到“宁远侯、忠勤伯”的时候觉得有些不妥。
为了避免我记忆错误,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宋代的爵位。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摘自百度百科
确实不是以“公侯伯”分的(后来有人提醒我,这是明代的特征)。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宋代的爵位是不世袭的。所以宋代的爵位不像剧中说的那么值钱、上得了台面。
当然,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盛老爹自称“承直郎,新尚书台任”这完全不正确的自我介绍;《如梦令》是南宋的词而剧里明显的北宋特征;服饰在各种朝代中变换(这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告诉我的)等等。
后话:
其实我一直不看好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前几年,有很多我看过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首先,本身作者在写的时候,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这个和赶稿有关系,不能完全怪作者。一篇文都要修修补补,何况是小说?如果改编的人没看出来,自己再改的时候又仓促,那么不合理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
其次,很多编剧没有办法很好地把原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表现出来。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编剧有自己的理解。为了迎合主流文化、观众喜好等等因素,做一些自己觉得合适的更改是很正常的事。为了突出流量明星的戏份,又需要增加他们露脸的时间。那必然要压缩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的戏份。可,越好的小说,废话就越少。这里“无关紧要”的人,可能后面十几章后他就有用了。这也是为什么原作党经常发现电视剧“变味”了的原因。
最后,篇幅问题。
现在电视剧虽然有动辄六七十集的剧本,但是与小说原文的文本量想比,还是不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