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捧着这本书,就像捧着法拉奇的一生。 ——题记
读这本书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想看看,作为一位女性,她是怎样成为一名如此传奇的记者的,我也想看看,自己能从她身上得到些什么。
她是法拉奇。
奥莉娅娜 •法拉奇性情
她冷酷、强硬、坚定、无所畏惧。许多更偏男性化的特质在她身上体现地如此清晰而耀眼。书里这样写道“她不喜欢同事们称赞她是一位女采访记者,尤其在美国的时候。相反,她却认为自己是一位男性采访者。”这两句话让我在开始的时候好生纠结了一会儿。对我来说,法拉奇自身最引人注目的标签其实是“女性”两个字,当她否决掉自己的女性身份时,便也否决掉了很多我原本的思考(尽管我认为对于法拉奇来说,“性别”二字并不比其记者身份更有价值)。然而,她对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的认知又是明确的,毕竟,女性身份对她人生经历的影响难以避免。
与此同时,她的心却绝不冰冷,相反,那里藏这一座火山,有汩汩岩浆在暗涌。让我真正觉出她内心柔软面的,是她在写《印沙安拉》时,因笔下人物死亡而产生的痛苦。她杀死了他们,这是她的残忍,但剥夺笔下人物的生命这种事,又将她深深地折磨着。 她对死亡司空见惯,却又无法习惯死亡。那些矛盾与冲突,在她身上真真实实地绽放了。
战地记者法拉奇爱情
在她生命轨迹里能够切实寻觅到的爱情辙印有四条。阿尔弗雷德、弗朗索瓦、阿莱克斯、保罗。四个男人,她的一辈子。在每一段爱情里,她都如此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以至于当我读到任何一份感情的结局时,都会以为,她的余生里将不会有任何男人的身影。在她爱情故事的脉络里,又清清楚楚地显示了她的变化:愈发独立(或者孤独),愈发坚持(或者强硬)。第一段爱情中,她把心奉给了那个无情的男人,丢盔卸甲、一败涂地。第二段爱情里,她是学生,弗朗索瓦是老师,他领着她,在越战的硝烟里了解这个世界。她如此温柔甜蜜,也渴盼着与他共组家庭。在同阿莱克斯的故事里,他们是彼此精神上的伙伴。但长年的独身前行,却让与男人共同生活成为她难以忍受的事。有时我甚至怀疑,当阿莱克斯去世时,他们彼此的爱情还有多深多重?阿莱克斯对她而言,是否更多是写作的素材、灵感的来源,以及她梦想中的英雄?而最后出现的保罗,又比她年轻了太多太多,认知上难免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冲突。
她开放,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游离于世间伦理道德之外。弗朗索瓦有家室,保罗的年纪只是她的一半,她甚至曾怀上过一名知名已婚男子的孩子。有人会觉得她潇洒,有人会觉得她浪荡。但对于她来说,世俗的评判也只不过是微风一阵,从耳边刮过了,便也就去了。 她爱别人,是奋不顾身的爱,飞蛾扑火的爱。但当这火势弱了,熄了,她便也无所留恋。因此,我想,她每段爱情的破碎其实都是必然的落幕。
微笑的法拉奇文字
她是记者,是作家。在读这本传记时,我脑中总会冒出读一读其作品的念头。但有时,又只会觉着有一盆冷水当头泼下,让我熄了这种想法。你瞧,法拉奇对于她的文字是如何的苛求,改了又写,写了又改,为了每一个字眼殚精竭虑,为了每一句话语绞尽脑汁。每一版翻译都是背叛与折辱,消弭了其作品本来的韵律。我不懂意大利的语言文字,也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在短期内将其掌握,但阅读中文译本却又仿佛是对她的冒犯与不敬。在这样的法拉奇面前,我只觉得自己着实狼狈。
法拉奇和她的录音机或许,我与法拉奇的观念是有冲突的,但这无碍于我对她的由衷敬意。就也像,法拉奇在这世间留下了太多的争论与纷扰。但她是法拉奇。她就是法拉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