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1、第一次,去公共场所与小朋友发生争吵,是闺女十个月的时候,那时刚刚会站立,会看五颜六色的儿童摇摇车。每次走到摇摇车那,都不肯走,左摸摸,右摸摸,表现出莫大的兴致。当然因为是公共场合,免不了遇到其他小朋友。当时记得遇到一个较大的小姐姐,可能学龄前,也可能已上幼儿园了。看到闺女摸摇摇车,一下就把她推倒在地,瞬间传来哇哇大哭的声音。
2、昨天去游乐场,闺女被一小妹妹推了一下,为了不被无畏地欺负,她也推了人家一下,就招到对方爷爷奶奶的一顿数落。“大小孩不能随便欺负小妹妹”,连续数落三遍之后,闺女一个人默默地在角落里生着闷气。所有的动作,我都看在眼里,当然,我并没有附和爷爷奶奶的话,也没有站出来替闺女鸣不平,只是来到闺女身边,默默地开导她,希望她能够恢复愉悦。
3、更多的情况却是,我们带着孩子出门,大小孩,小小孩在一起的时候,被要求分享玩具,分享吃食,否则,会被说成小气。可是说句实在话,孩子并没有我们的阅历,懂得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小气?我不想自己的小孩变成老好人,一味地谦让比她大的小孩,或是比她小的小孩。我也不想她霸道地抢夺其他小孩的所有东西。
这些都跟孩子在成长路上的物权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0~1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无权概念,别人拿走了自己的玩具,顶多也就是淡淡地看一眼。
1~2岁之间,对物权概念有了认识,我喜欢的,到了我手里的,它就是我的,不管物的主人是谁。
2~3岁之间,属于敏感期,我的东西,是我的,不许你碰,你碰了我是要打你的。
3~4岁之间,经过父母,老师的引导,开始有了分享的意识,教育好的小孩,渐渐会拿自己的玩具跟其他小朋友交换。
4~5岁之间,觉得集体的东西,也是我的。加上引导,可以很好地理解公共场所的东西是大家的。
5~6岁,有了初步的物权意识,才知道自己的东西要分享给别人。
尊重这样的认知规律,才是尊重每一个孩子正确对待物权。才能形成良好的物权意识,以及后来的谦让品质。由此看来,也许第一种情况中遇到的大小孩可能已经上幼儿园了。父母、老师的引导是对孩子认知路上的启蒙,了解底层的逻辑规律,并准确运用,才能培养出懂事的孩子。
不知道你们在育儿路上都遇到哪些类似的经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