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议题无法让大多数人参与的根本原因,可能不在于强权对话语权和信息的绝对控制,而在于议题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距离感。
我当然曾经是一个热衷于公共议题的“知识分子”,受身边热血而充满行动力的同学的影响,我非常同意发声的意义,信任公共话语的力量,希望每个人都以微弱的影响力,形成真正对历史有所推动的影响。LGBTQ的爱自由、公共健康的保障、底层劳动分子的基本权利、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信息不对等时每个人追求信息的权利……这些议题,我都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发声(尽管大多数时候是无用的),但,今天的我,可能要很悲哀、很丧气、很失望地说:“对不起,我尽力了,无法再和你们并肩了。”
原因很简单,我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以及自己的生活多么悲哀。普通智力、普通家境和懒散的性格,无法让我成为更好的人,只能满足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目前的我还可以不苟且,不希望结婚就可以不结婚。那些议题,已经在精神上和我隔离,我身边没有激励我的力量,我的理智认为我微不足道的声音毫无意义,我悲哀、黑暗、平淡、乏味的人生在不断把我的眼睛遮住,生活的无趣早已把对“更好的生活”的希望都盖住,看不到任何指向“更好的生活”的光芒在指引。
这无关对错。以前的我会以为,这样的淡漠非常负面,让那些为公共议题而发声的人受到蔑视,而其实不是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淡漠、只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这群人和那些激昂可以说是完全割裂的世界,他们毫不相关,黑暗中的人不会将寻找光的那些人拉下瓶底,而振翅往瓶顶飞的那群人也拖不起基数庞大的那群人。
不知道这是否算是完全的失望或绝望,但就昨天重现的微博上“我是les”被抹去和被努力挽回的故事而言,我不会认为和去年的“我是gay”情况有何区别,仅仅一年前的历史在同一个平台上同样发生,权力和市场的力量依旧没有受到抗争的影响。只能说,以史为鉴,方知一切流血不可避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