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元,广东医学院1976级学生。毕业留校任教,后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生物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第一批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广东医学院学报》主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广东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湛江市科协副主席、湛江市第三届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高新技术组专家,东莞市科协副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历任医学检验系主任,科技处处长兼分析中心主任、广东医学院副院长等职,2006年3月起任广东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现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子项目1项,省市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余项,获得专利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3部。曾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称号。
朴实的风华
——记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医学院院长周克元
平实的言语,踏实的足迹,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情怀,敦厚务实、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形成这位智者朴实的风华――他就是我们要写的周克元教授。
“做好该做的事”
“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就是勤奋,做好该做的事。”周克元这样评价自己。
周克元出生于偏僻的小村庄,小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困。上学后,他嗜书如命,中外历史、古今名著、天文地理什么书都看,同学、老师、乡亲,不管是谁,只要有书他就想办法借来读,而且通宵达旦也一定要看完按时归还。家里没有电灯,他夜晚借着昏暗的煤油灯苦读,常常埋头看书几个钟头纹丝不动,成群的蚊子、兄妹的吵闹都丝毫影响不了他。早年的勤奋为日后成材的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他进入广东医学院学习,开始了他与广东医的不解之缘。在这里,周克元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清晨,美丽的映月湖畔有他苦读的身影;夜晚,清冷的月光辉照着他匆匆的脚步……1980年,学校生化教研室师资紧缺,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出色的周克元被推荐提前留校实习任教。当时还在信宜实习的周克元接到通知,二话不说,就赶回学校,怀着无比热忱的心,走上了教育岗位,开始了他整整二十八年的教学生涯。
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周克元还在凌光鑫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他的第一篇科研论文《腐殖酸对Na+、K+、ATP酶的影响》1982年在全国学术会议宣读,受到专家好评。这对作为一名刚毕业两年的年轻教师来说是不容易的。然而,在成功背后的苦累及辛酸,只有周克元自己知道。当时,学校生化教研室经费紧缺,设备不足,周克元充分利用教研室已有的一切条件,废寝忘食地进行课题的研究。分离细胞膜、测酶活性,每一工序他都谨慎细致,力求完美。由于教研室设备局限做不出理想效果,他就在显微镜下精心细做,胳膊麻了,脖子僵了,泪水悄悄朦胧了泛酸的眼睛,他都没在意。平时,他一有空就往实验室里钻,全神贯注,常常一个晚上做下来,天已灰亮,才感到腰酸腿麻手痹。
周克元有这么一股韧劲,什么事一做开,就一定要做好,做出色。1985年学校开始招收生化硕士研究生。为了充实自己,已成家立业的周克元决定一试。他又开始了通宵达旦的苦读,家务活一概由贤惠的妻子包揽。岳父来探望,他埋在书堆里前后也顾不出说两句话。当时他全家住在被称为“西伯利亚”的一处特别简陋的教工宿舍。房间黑暗潮湿,蚊子肆虐。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为了躲避蚊子的侵袭,周克元自己缝制一个大大的袋子,看书的时候就将袋子从下到上把身子套得密密实实,虽汗流浃背,闷热难挨,但总算躲过了恼人的蚊子,也乐得清净。棋友力邀一战他不为所动,门口乘凉的同事谈笑风生他也充耳不闻。工夫不负有心人,周克元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学校第一届生物化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继续留在学校生化教研室工作,1994年任学校医学检验系主任,1998年任学校科技处处长兼任分析中心主任、广东医学院学报副主编,2002年1月出任广东医学院副院长,2006年3月担任广东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尽心尽力,心里才能踏实”
工作二十多年来,周克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为名利所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主讲及参与研究生、本科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并受聘为武汉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同时,他还主持两项教学课题: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研究”和第二批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医学院校重点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周克元牢记先哲的教诲,他勤奋刻苦,钻研教材,深究教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科动态。不管工作有多繁忙,翻开他的备课本,里面总有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文字。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不同问题,哪些重点要牢记,在哪里可以加上一个情景材料,哪些可以启发学生创新,他都标记得一清二楚。高密度、大容量,“准、广、活”成了他极具个性的教学特色。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讲奉献、要有牺牲精神,不能图名图利。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心里才能踏实。”这是周克元常说的一句话。从教学到行政岗位,周克元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书写着朴实的人生。
2005年进行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学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当时主管全面的副院长,周克元面对繁忙的工作毫无怨言,有的只是对工作的无限热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来回奔波于兄弟学校之间,接受新的理念,汲取好的经验。他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整改旧格局,找出新问题,制定新措施。为了使学校评估工作井然有序展开,他和广大教职工一道奋力拼搏,没有了双休日,也没有了节假日,彻夜的灯光映下他伏案工作的身影。广东医学院喜获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有着他献尽心力的心血。
“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
天蒙蒙亮,一位姑娘背着重重的行李在湛江火车站大门口徘徊张望,一辆小汽车在她身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车上出来——“周老师……”背行李的姑娘欣喜的叫了起来。
是的,正是周克元。那姑娘是报考周克元2004级研究生的一位河南籍考生。极少出门的她,心血来潮,背起行李兴冲冲地来到湛江。然而,一下火车她才发现自己只身一人,彷徨无助。她带着试一试的想法给周克元打了个电话。周克元没多说,立刻驱车来到火车站,并为她安排了住宿。
难怪常听周克元的学生说:“能跟着周教授这样的老师,真是我们的福气。”的确,在周克元身上,时时流露出为人师表的仁爱之心。工作繁忙的周克元常挤时间看望他的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学生的眼里,周老师不仅是学业上的严师,更是生活中的慈父。1997届的一名研究生,家庭条件较差且交不起住宿费,周克元多次给予资助,并鼓励他安心读好书。在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入学时只有大专起点的这名同学发奋读书,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某重点大学的博士生。
周克元谦恭笃实,以“大家”为重。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同行相轻,他将自己所学无保留地跟其他同事/行切磋讨论;他指导年轻的老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帮助他们修改教案,还鼓励他们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多做科学研究,并为他们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牵线搭桥,为他们早出成绩多出成果铺石奠基。他扎实的业务功底、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年轻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他的带动下整个生化教研室教学工作硕果累累,科研氛围浓烈。
周克元平易近人,“为上不骄”。他常对大家说:“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大家也把他当知心人。教职员工有困难都想找他帮忙,有话也愿意找他谈,他帮助许多老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母校”
天道酬勤,勤奋才会成功。1997年,周克元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作为广东省第一批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的带头人,周克元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血液生化、细胞凋亡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子项目1项,省市各级或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学3项、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项,获得专利2项,在国内各种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不久前,他当选为湛江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东莞市科协副主席,广东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现任广东医学院院长的周克元淡淡地说:“我永远都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我是广东医学院培养出来的,我愿意为她奉献一切。”……他还是那样朴实、坦然,只有心灵的宁静,才会有这种淡然。
心底无私天地宽。周克元用自己浓浓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洒下的芬芳,散发出朴实的光华……
(摘自《桃红李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