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看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了,今天偶尔点进去,便看到了和菜头的一篇劝说他人加入写作行列的小文《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每天写点东西》。
恍惚记得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2016年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而今,一年时间已过四分之三,计划却一拖再拖,书倒是陆陆续续的看了一些,但读书笔记却只写了零星几篇,瞬间感觉被piapia打脸。
我也曾绞尽脑汁为自己的写作欠账行为找借口,工作、孩子、时间、空间等等,但扪心自问,其实是思维的懒惰在作怪。读完一本书,仅仅意味着读完了,不思考、不过滤、不批判、不解构、更别提进而化为己有。只是一本接着一本的读,头也不回,匆匆忙忙,看似积累了大量的阅读,其实难掩内心的贫乏。而随之而来的可怕事实是——愈贫乏便愈不自信,愈不自信便愈不敢言,于是慢慢的不再敢尝试写作,生怕自己一起笔就将无数缺点暴露在外,贻笑大方。
和菜头看到了我等门外汉们的顾虑,然后体贴的说了一句:“所有人一开始都写不好,承认这一点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瞬间感觉自己被暖到了,至少目前心态已经放平和了许多:写不好就写不好吧,被嘲笑也无所谓吧,以最差的水平开始,不是也意味着以后的每一步都是前进嘛,这么想来,似乎前方的路甚是宽广了许多。
文章还提出了另一个观点: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普遍性浮躁和焦虑,写作是不被侵扰的最小代价路径,原因是“专注、思考、构建完整性、感知创造力,无疑是对抗浮躁的一剂良药”。这一点我倒是确有同感——
在如今极速前进的互联网社会里,每天都有大量新奇的东西冒出来,每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也因此被无形分散肢解,人们广泛的收集着碎片化的信息,造成大量认知停留在浅表层次,没有深度,这种状态下,社会的浮躁和焦虑是难以避免的。那治病的药在哪儿?和菜头给出的答案是写作。我的答案,倒没有这么专一。个人感觉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任何一种“自我作品的创造行为”都可以对抗浮躁,比如书法、摄影、绘画、舞蹈、木工、缝纫、园艺、制陶、烹饪等,必要的前提是:你必须要专注的完成对作品的思考,而且要有持之以恒的行动。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很忙,没时间去关注太多他人的生活,你精心挑选的生活片段也许只能换来别人刷朋友圈时的匆匆一瞥,你心心念念的点赞和评论其实在别人看来真的没那么重要,与其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倒不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自己的心头所好付出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然后等待它开花结果……
记住,专注和思考,从哪天开始都不算太迟。
感谢和菜头,让我有勇气直面自己的软肋,也开始逐渐解开自己的一些小困惑。伴着九月微凉的夜,对自己说声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