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娃生日当天跟好朋友去别人家参加活动,从上午一直待到傍晚还没回来,我跟带她们去的家长联系了下,得知她们打算留在那儿吃晚饭,正好娃她爸也说不回来吃,于是我让保姆做了我和她两个人的晚饭,正要上桌,娃她爸发来信息,于是我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他:我忘记重要事情了。我说今晚要请妙妙去XX酒店吃饭的。我一早就想和你说,结果忘记了。
我:她跟NN还在做木工那里,说下午包了饺子,这会儿估计要开饭了。
他:我去接她?我不想不遵守承诺。
我:你打算请她吃二顿么?她估计也没料到会待到吃了晚饭才回。再说我们也马上就要吃晚饭了。
他:她没有电话,她是没有办法(联系我)。就吃两顿吧,仪式感很重要。她在哪个位置?我马上去接她。
我:那你直接联系NN妈,我也不知道她们在什么地方。
他:好,我联系吧。不好意思,今天太忙了,一到公司,就忙忘记了。
我:你跟我有啥不好意思的呢,又不是我过生日。
他:今天也是你重要的日子的嘛。
我:嗯,那倒是,母难日。不过我确实吃不了二顿了,中午1点过吃的午饭我都还没消化呢……
他:你吃不吃都可以,等会儿一起去就行。
过了几分钟,娃她爸又发来了信息——
他:我给NN妈打了电话,跟妙妙说了,她马上就回来,还邀请了NN一起。
半个多小时后,NN妈载着娃和她的好朋友回来了,娃她爸不久也赶到了,接下来我们去了那家餐厅,两个娃开开心心地吃了一顿饭。
晚上娃她爸跟我说,当他给娃打电话说起请她吃饭的事情的时候,他听到娃立即跟NN妈说:“我要回去吃饭,爸爸要请我吃饭”。那口气,急得都快哭了。
【观察与思考】
说实话,当娃她爸提出要接娃去吃饭的时候,我心里的潜台词是“要不就算了吧”。因为第一,我估摸着时间,娃她们那时候很可能已经开饭了;第二,家里的晚餐已经准备好了,再说我当晚7点半还要上一堂线上课,如果出去吃饭,还等不及吃完就得先走;第三,娃她爸之前也说了,他本来还有事,不打算回来吃饭的。我想无论从三方中的哪一方来说,遵循已有的安排不做临时的变动,能给各自减少麻烦。
其实从2017年开始,每年娃生日这晚我们都会带她去同一家酒店的餐厅吃饭,所以娃她爸当天一早就跟娃做了预告。可是他忘了知会我,我也没想到娃会玩到当天傍晚还不回来,而且说真的,那天我居然也忘了带娃去那家酒店吃饭的传统(后来我自己觉察了一下,好像在我的心目中,只要娃生日当天过得开心就好了,能去那儿吃饭就去,不能去好像也关系不大)。我没有想到娃她爸这么坚定地要兑现他的承诺,我更没有想到原来娃也这么在乎这个承诺(她想起来爸爸请吃饭这事,当时就急了)。
我想了想,自己对身边的成年人做出的承诺,从来都是言出必行的。但对于孩子,有的时候真的就没那么重视,没觉得一定要怎么样才行,所以才会产生“要不就算了吧”的念头。我又想,如果那天娃她爸没有坚持把娃叫回来吃饭会怎样?以我们对娃的了解,当她后来想起来这事的时候,很可能会伤心得哭的。更重要的是,她可能会认为爸爸说话不算话。
娃她爸坚持要兑现承诺,我想并不仅仅因为他不想娃伤心,而是他重视她的需求,并且真的把她看作了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可以忽视、可以敷衍、可以哄骗、可以辜负的“小孩子而已”。惭愧的是,在这一点上,一直倡导重视需求和尊重孩子的我自己都没能践行得那么彻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