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之前拖拖拉拉,又因为书在家中,不太想读电子书(其实就是拖延症重度患者)。最近是时间充裕、书在手边,又有兴致,刚刚做完南京的最后一次志愿者;同时和珊珊游览时,深感自己对细节的不清晰,看到张纯如的展,如蜻蜓点水,十分不得劲,于是补读起来。
这段关于战争、虐杀、记忆的内容,总是那么沉重,人在某些阶段似乎不能承受,犹记得大三暑假,看完《卡廷森林》,整个人都压抑得不行,感觉一切都是虚无,再多人文道德伦理,在战争面前总是不堪一击。所以,即便很早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我却一拖再拖。现在看完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中的痛苦,可能我曾在南京生活过三年,而这其中我又坚持做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者,一切历史大概都了然于心,而这本书是打开西方世界看中日历史的大门,文字比实物还是柔和多了,更多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是科普导向的,很细致叙述了南京大屠杀和战后冷战带来的日本集体失忆,并给出教训,以史为鉴,尊重历史,守护和平。
结合这本书和我的经历,我常常想,为什么有些历史总是被遗忘,甚至,中国这么多城市,好像只有江东门纪念馆有人纪念,是只有南京人在记住历史吗?那其他地方呢,九一八,八一三……除了这些大型事件,其他的就慢慢消失在历史的海洋中吗?记得《二十二》上映前,有则新闻,上海“海乃家“慰安所成了废墟,周围居民都嫌弃……同样的是慰安所,利济巷纪念馆也是人可罗雀,虽在闹市,但少有人去,每次去游览,都是晶晶和我以及少许游人。上次最后一次做紫金草志愿服务,江东门纪念馆满额后,利济巷也满了,不知道哪些预约的游客最终有没有去大行宫那边。
为什么我们那么羞于见证历史,作恶者故意忽略历史,而我们也因为性羞耻而避于谈论这个话题。这时候,张纯如的话便更加振聋发聩,“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2017年,《二十二》上映时,我曾邀请当时的研友一起去看,之前她也请我看过《大鱼海棠》,礼尚往来,我也邀请了她,她拒绝了我,并说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个感兴趣,那些画面会给人造成心理阴影。其实,看过《二十二》的人都知道,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色不是没有那些可怖的历史画面、没有任何解说,只是客观记录老人们的生活现状,甚至那首由韦绍兰奶奶唱的民谣改编的《九重山》,有几分感人,激励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出门人笑我也笑,回家人笑我忧愁。人进大门呵呵笑,我进大门眼泪流。你讲你难我没信,我讲我难才是真。你难你有平屋住,我难住在苦瓜棚……”
服务于纪念馆的这三年,肉眼可见的人多了,从最初的来即看展,到现在限定预约。关注历史的人比原来多了很多,每年的公祭日也是全网纪念。这让曾生活在南京的我对古老的金陵多了几分亲和。那天,和珊珊一起看展时,跟她聊起这件事,我说,这里面少不了习大大的支持。珊珊听了之后,看着“三个必胜“的结束语回复我道,更多的是南京有这么一群人一直坚持,所以才有被看到的一天。一下子被感动到,在紫金草认识的很多叔叔阿姨,无论是晴天烈日还是狂风暴雨,都是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坚守,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现在的在宁留学生和即将出国的国际高中生都要来此上行前”最后一课“。
珊珊还给我分享了她的毕业论文里的一些点,她写的德国移民犯罪治理。她了解到除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悲剧,二战后被美国和苏联割地治理的德国也是遍地悲剧。战争伤害的永远是平民。正如张纯如在书中总结的: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行为与其说是危险民族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危险政府的产物。
最后,我和珊珊在纪念馆外听着《二十二》的主题曲《九重山》……真的是只有在南京才有这样的朋友,只有在南京才有这样的机遇,只有在南京才会给人这样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