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忧郁的热带》

《忧郁的热带》

作者: 孤单单的指挥家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23:42 被阅读0次

    列维-斯特劳斯著

    王志明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我不懂人类学,也不知道列维-斯特劳斯。这本书上对于作者的简介是这么写的:“法国人类学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他生于1908年,长于社会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于血族关系、宗教及神话尤有独到见解,在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主导英国、西欧及美国思想界,影响遍及社会科学、哲学、比教宗教、文学及电影的结构主义研究,位如宗师。”其实不太清楚宗师级是什么概念,读完这本书渐渐有些体会,所谓宗师大概就是你不是其门下弟子甚至你不处于江湖,但他总有办法吸引你深入进来。

    本以为这本书是非常学术性的,晦涩难懂的,读完发现它是很学术,但是是很趣味性的学术。作者从结束旅行开始写起,回顾十五年前在亚马逊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探索的经历,作者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族、波洛洛族、南比克拉瓦族以及吐比克瓦希普族这几个原始部落里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以及对人类学的新思考。

    在这本书中,开篇第一句话为“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并且在后面也反复提到了人类学与探险的关系。其实我对于人类学的极大兴趣就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可以去很多地方,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或许可以像哥伦布一样,发现新的大陆。所以这句话让我很好奇,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他为什么会说讨厌旅行、恨探险家,后面作者说“探险已成为一种生意”“跑一堆路,拍一大堆的幻灯片或纪录片”,而不是真的去认识理解异域文明,而作者在其后又正是批判了这种强势文明对于弱势文明的侵蚀。

    在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还是作者在卡都卫欧族、波洛洛族、南比克拉瓦族以及图比克瓦西普族的田野观察,在这些地方的经历,真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探险过程。我们对于这些生活在原始部落的社群是害怕又有点鄙夷的,他们的生活还是出于“野蛮”状态,但是从作者的描写上来看,他们的社会又存在有一些我们生活的社会所极力想达成的东西。作者用风趣的语言描写了这些人群他们脸部的绘画,穿着,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和两性关系等,引发了我们对于“野蛮”与“文明”的思考。作者总结道“南比克拉瓦人把我带回去石器时代去,吐比卡瓦西普人带我回到16世纪,在这里我置身18世纪,在想象之中,觉得西印度群岛上的一个小港口或沿海一代的小港口的情形一定是这个样子的,我已走过整个大陆。而这趟很快就要结束的旅行终点却首先从时间的底部往上升的方式进入我的意识里。”

    旅行结束,作者开始自问:“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的目标是什么?人类学的实质又是什么......我的探险生涯,并没有给我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反而是造成把我带回去原来世界的结果,那个我一直在找寻的世界在我的掌握中消失无形......?”书中有大量哲学式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作者认为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应当对于这种文明的同化负有责任,随着这些部落的消失,作者只能把他们记录下来,以此反思人类学的发展。

    关于“蛮荒”和“文明”的定义是我们强行赋予的差别,作者在文中提到“每一个社会都在既存人类诸种的可能性范围内做了它自己的某种选择,而那些各不相同的选择之间无从加以比较:所有的那些选择全部真实有效。”,无论是哪一种社会都存在一些和他们所宣称的规范无法并存的不掺杂质,这些杂质会具体表现为相当分量的不公不义,无感无觉与残酷,这是社会的天性,没有哪个社会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也没有任何立场去指责与鄙夷别人的生存选择。

    此外,我所学习的教育学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给与了高度评价的,我曾在一篇教育论文中看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对教育对象的真正关注还没有哪个学科可以和人类学相媲美,因此社会科学中大凡研究实践的方法均要借鉴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者的理念也与人类学家的相一致。”通过这本书,也渐渐理解了这种研究的价值,作者在参与式的观察、对话与交往中,用他湿润又忧郁的笔触,不动声色的表达着他的悲天悯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宗师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忧郁的热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cw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