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其一-中国人失掉定力了吗?

其一-中国人失掉定力了吗?

作者: 临风怳兮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23:43 被阅读0次

  自中原文明产生近千年来,东方民族常以“含蓄、内敛”的形象而闻,无论是马可·波罗对帝国的高度评价(忽必烈推行汉化);亦或古语所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都体现这种与西方崇尚财富,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后)不同的一种尚贤,尚同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形态,成为贯穿中国历史的主旋律,简言之,即“定力”。                                                  然而,所谓“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主旋律中似乎出现异样插曲。首先表现在外表行动上,难以集中精力成为现代生活的通病;其次表现在处理、筛选信息的盲目化;其三表现在精神家园,信仰程度的复杂无序化;而溯其根源,皆可等效为定力弱化作为原因之一引发。                                                      中国人失掉定力了吗?首先应探究产生现象之因。                                                                  不可否认,新时代的变化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意识,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将为重新思考以及定义。先溯回古人时代,如费孝通所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主干结构的封闭性与限制性,阻碍国人有所思变而因循守旧,在阶级层次简单的条件下很难在行为目的与方式上得以突破。这时“定力”或许是停滞的体现。而反观之现代,至少在西方思想的传入,以及破除封建迷信之时,人们价值观念得以重估,表现在适应新发展,新变化,但在此过程中难以保证因果全面对接,矛盾依旧存在,造成盲目的表现。                                                                    其次,从信息获取与处理上讲,美国学者曾提出信噪比的概念,即无用信息数量巨大,我们应通过筛选来降低干扰。在信息全球化,普遍化不可逆转的当下,对信息的筛选,鉴别机制尚且缺乏,一定程度上使问题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古代“定力”的凝滞本质而以偏盖全否定它。相反,由“定力”衍生出的民族精神与观念,仍旧涵盖当下主流思想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若是这种层面上“定力”的缺失,后果才真正可怕,譬如在经济萧条时欧洲人对资本主义的怀疑;换言之,提倡美好品行操守的内容是具有先进价值的。所以,研究定力的方向, 应上升到精神信仰层次。                                                          综上所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看民族的自信力,应搽下表面脂粉,去看民族的脊梁;考察国人是否失掉定力,也应挖掘精神深处,结合时代背景,不为表相迷惑。商汤有语“变则通,通则久”,也许定力从未消失,只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改变形式,这也提醒我们,不忘初心,肩负使命,存好民族的“定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其一-中国人失掉定力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dv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