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19日,浏览《文汇报》时照例停留在了“笔会”上。钟叔河先生替自己要在“笔会”连载的专栏“学其短”写的那篇开栏的话,激发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栏目为什么叫“学其短”?作者解释,“是学着把文章写得短”。文章中,钟叔河先生还写道:“‘学其短’所选的古文,本是给自己的外孙女儿们读的”。2001年,家里的小朋友10岁,已会背不少首唐诗和宋词,我觉得是时候教他一点古文了。可是,选哪一个读本呢?我自然想到了《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是《郑伯克断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语文教材将选自《春秋左氏传》的名篇安排在了高中阶段,非常合理,成书于春秋末年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对2000多年后的学童来说,太难了。
将《古文观止》倒过来读,亦即从语言相对接近现代汉语的明清散文开始,引导小朋友进入到古文的别有洞天里,是我在没有遇见钟叔河先生的“学其短”之前所能想到的办法。
既然《文汇报》的“笔会”开始连载“学其短”了,我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习。
说一起学习,一点儿都不夸张。虽说在大学读了4年中文系,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课程,除了必修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选修了“《沧浪诗话》赏析”、“《文心雕龙》精讲”等课程,但被钟叔河先生选入“学其短”的不超过一百字的短文,绝大多数我都是第一次谋面,尤其是钟先生还特意为短文配写了一篇“念楼读”和“念楼曰”,分别对短文进行必要的注疏和扩展理解,都让我们获益匪浅。我不知道小朋友后来中考语文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成绩是否与那段时间读了不少“学其短”有关,我自己则是非常感激与先生的那一段纸上情缘。
令我意外的是,多年以后一套上下两册的《念楼学短》竟让我与钟叔河先生重续前缘。2019年6月,上海的黄梅季节。每当闷热难耐时,我就搬一张小板凳坐到我家东面的凉台上,读《念楼学短》。那时,我才知道我在《文汇报》读到的“学其短”,只是钟先生此类文章的一部分。将分别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学其短”汇编成书,起书名为《念楼学短》。“学短”二字意思明了;那么“念楼”呢?原来,那时钟先生家住二十楼,廿楼也,谐音为“念楼”。成书后我们得以看到,在繁忙的公务之余钟先生总共为“学其短”选择了530篇百字以内的短文,并都配以了“念楼读”和“念楼曰”。黄梅天,雨水说来就来,听着栏杆外雨刷刷地落在树叶上,读着钟先生的选文和对选文的感悟,读书的最大乐趣莫过于此。
分了上下两册的《念楼学短》,上册依循历史年表来编排文章的先后顺序,所以,如若从头读起,我们会遇到从头读《古文观止》时同样的问题,像第一篇选自《论语》的《各言尔志》,虽只有61个字,要让学童透彻理解,难度不小。
所以,我们不妨从下册进入这套书。《念楼学短》的下册,以文体分类,尤其是收入“写景文”、“记事文”以及被冠以“短信”的几类文章,钟先生的选文好读又趣味盎然。仅以苏轼一封《答毛泽民》的短信为例:
某启,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赏,此外但缄而藏之尔,佩荷厚意,永以为好。
写于1000多年前的短信,今天读来虽略有磕绊,可因为有钟先生为其配写的《谢寄茶》,读来就并非难事了。读罢,古人之间纸短情长的友谊,也悄然留驻我们的记忆,这也是今天我们还要读古文的原因吧。
或曰,530篇“学其短”,得花多少时间才能读完呀?我想说的是,《念楼学短》值得我们追随一辈子。2019年,我离开大学都那么多年了,依然读得我好几次忘了烦心的窗外事。
网友评论